第二百六十九章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墨唐最新章节!
“弟子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让柏拉图先到麦田里,摘下一棵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只能摘一次,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说的话做。可他回来时,却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柏拉图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摘不到。
苏格拉底道:“这就是爱情。”
…………
最新一期的墨刊刊登苏格拉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经发布立即在长安城引发轰动。
在此之前,大唐之人都自认为华夏乃是天朝上国,其他地方都是蛮夷苦荒之地,当墨顿花费重宝购买此书的时候,大唐百姓大都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的确大智慧者!”所有人读完之后,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优秀的文化,无论是放在任何的时代,任何地点都会持续不断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的确是无价之宝。”也许珠宝玉石有价,但是唯独这些知识是无价的,哪怕仅仅刊登出来,一小部分也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如果此刻再让人对苏格拉底的书籍出价,估计就是价格再高十倍,也会有人毫不犹豫的买下。
“朝闻道,夕可死矣!”
国子监内,孔颖达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墨刊,墨刊刊登的只是一小部分苏格拉底的学问,就让他忍不住沉迷其中,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他如鲠在喉。
“诸位怎么看?”孔颖达看向一众国子监博士道。
被墨家子称之为堪比诸子百家的学问刊登出来,自然惊动了大唐最高学府的这一批人。
马嘉运仿佛如梦初醒,轻轻放下手中墨刊,点头道:“此人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在下认为大秦胡商所言真实,极西之国,确实有如此大智慧之人。
苏格拉底用麦田中最大的麦穗来比喻爱情,简直是深得其中三味。儒家虽然古板,也并不忌讳谈爱情,诗经之中多是歌颂爱情的诗篇。
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当然能够看得出苏格拉底是何等的智慧,甚至这样的哲理,哪怕是放在孔圣身上也是丝毫不违和,然而竟然出现在一个异域之人身上,不禁让他们升起一丝遗憾的感觉。
沈鸿才也是感叹道:“如此看来,此书的确堪称无价之宝,墨家子以宝换书,日后定然是一件佳话。”
众人一阵感叹,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众人依旧能够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大智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墨家子果然好心胸,如此重宝换来的书籍,竟然分文不取的公开。”律学博士吟了一遍墨顿曾经的半句诗,满脸赞叹道。
一众博士也是连连感叹,在大唐,如果有人得到了一些前人的孤本残卷,哪一个不是视若珍宝,将其放在最珍贵的地方,甚至敝帚自珍。
而墨家子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得来的大唐独一无二的书籍,竟然毫不犹豫的公开,这种心胸又岂能不让人敬佩。
“不过此次墨刊只是刊登一部分,实在是让人意犹未尽。”马嘉运叹道。
沈鸿才道:“据墨家所言,墨家之所以刊登一部分,乃是因为胡商翻译过慢,一旦翻译出来,定然会源源不断的刊登在墨刊之上。”
众人一阵感叹,而眼神却不由自主的看向书学博士刘宜年,他们可是亲耳听到,刘宜年质疑墨家子,而此刻墨顿公开此书籍,所有人公认为真,将刘宜年彻底打脸。
“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罢了!”刘宜年冷哼道。
众人心中不由得晒然一笑,刘宜年此举已经失去了本心,乱了方寸,墨家子无论怎么说此刻也是国子监的学子,岂能有夫子诋毁学子之理。
孔颖达也是心中不悦,墨顿虽然代表墨家,和儒家理念不同,但是毕竟墨家子大公无私的将此书籍公布出来,儒家也能因此收益,岂能自己得到了好处,还到处诋毁与人,那岂不是失去了儒家的风度。
当下孔颖达摆摆手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如何,墨家子此举有益于我等的学问,对大唐的功劳自然不言而喻。”
刘宜年依旧不服,硬着头说道:“我承认此人的学问不凡,乃是具有大智慧之人。但是要是说堪比诸子百家,恐怕太夸大其词了。”
“不!”孔颖达缓缓摇头,道。“依我看,此人的智慧堪比孔圣。”
“啊!”一众国子监博士顿时大惊,吃惊的看着孔颖达,没有想到孔颖达对此人评价如此之高。
“祭酒大人何出此言?”刘宜年脸色涨红道,在一众读书之人心中,孔子的地位那恐怕是堪称无可超越,然而孔颖达既然承认此人智慧堪比孔圣。
孔颖达沉声道:“此人和孔圣生于同一个时代,同样都是大智慧者,同样都是教育弟子。甚至连教育人的方式都殊途同归,此人在极西之国的国度,此人的地位堪比孔圣。”
啊!一众国子监博士这才察觉,根据墨刊之上刊登的苏格拉底的生平,竟然和孔圣仅仅相错不足百年,正是处于诸子百家同时代的人,
同样采用的都是问答法,苏格拉底采用的是永无终止的追问,而孔子则归纳出的至高的道理,二人可谓是惊人的雷同。
然而在教育弟子之上,孔圣一门七十二贤,而苏格拉底则是一门三贤。
众人顿时叹然,那将是一个多么波澜壮阔的时代,既然在东西两方同时出现两个圣人一般的人物。
与此同时,不少人同样发现了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堪比诸子百家的地位。
而且日后随着墨刊一步一步的将苏格拉底的学说逐渐刊登,每期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来自东西方的文化,第一次大唐发生了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
“弟子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让柏拉图先到麦田里,摘下一棵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只能摘一次,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说的话做。可他回来时,却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摘不到,柏拉图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摘不到。
苏格拉底道:“这就是爱情。”
…………
最新一期的墨刊刊登苏格拉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经发布立即在长安城引发轰动。
在此之前,大唐之人都自认为华夏乃是天朝上国,其他地方都是蛮夷苦荒之地,当墨顿花费重宝购买此书的时候,大唐百姓大都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的确大智慧者!”所有人读完之后,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优秀的文化,无论是放在任何的时代,任何地点都会持续不断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的确是无价之宝。”也许珠宝玉石有价,但是唯独这些知识是无价的,哪怕仅仅刊登出来,一小部分也让人觉得物超所值。
如果此刻再让人对苏格拉底的书籍出价,估计就是价格再高十倍,也会有人毫不犹豫的买下。
“朝闻道,夕可死矣!”
国子监内,孔颖达恋恋不舍的放下手中的墨刊,墨刊刊登的只是一小部分苏格拉底的学问,就让他忍不住沉迷其中,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他如鲠在喉。
“诸位怎么看?”孔颖达看向一众国子监博士道。
被墨家子称之为堪比诸子百家的学问刊登出来,自然惊动了大唐最高学府的这一批人。
马嘉运仿佛如梦初醒,轻轻放下手中墨刊,点头道:“此人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在下认为大秦胡商所言真实,极西之国,确实有如此大智慧之人。
苏格拉底用麦田中最大的麦穗来比喻爱情,简直是深得其中三味。儒家虽然古板,也并不忌讳谈爱情,诗经之中多是歌颂爱情的诗篇。
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当然能够看得出苏格拉底是何等的智慧,甚至这样的哲理,哪怕是放在孔圣身上也是丝毫不违和,然而竟然出现在一个异域之人身上,不禁让他们升起一丝遗憾的感觉。
沈鸿才也是感叹道:“如此看来,此书的确堪称无价之宝,墨家子以宝换书,日后定然是一件佳话。”
众人一阵感叹,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众人依旧能够感受到苏格拉底的大智慧,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墨家子果然好心胸,如此重宝换来的书籍,竟然分文不取的公开。”律学博士吟了一遍墨顿曾经的半句诗,满脸赞叹道。
一众博士也是连连感叹,在大唐,如果有人得到了一些前人的孤本残卷,哪一个不是视若珍宝,将其放在最珍贵的地方,甚至敝帚自珍。
而墨家子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得来的大唐独一无二的书籍,竟然毫不犹豫的公开,这种心胸又岂能不让人敬佩。
“不过此次墨刊只是刊登一部分,实在是让人意犹未尽。”马嘉运叹道。
沈鸿才道:“据墨家所言,墨家之所以刊登一部分,乃是因为胡商翻译过慢,一旦翻译出来,定然会源源不断的刊登在墨刊之上。”
众人一阵感叹,而眼神却不由自主的看向书学博士刘宜年,他们可是亲耳听到,刘宜年质疑墨家子,而此刻墨顿公开此书籍,所有人公认为真,将刘宜年彻底打脸。
“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罢了!”刘宜年冷哼道。
众人心中不由得晒然一笑,刘宜年此举已经失去了本心,乱了方寸,墨家子无论怎么说此刻也是国子监的学子,岂能有夫子诋毁学子之理。
孔颖达也是心中不悦,墨顿虽然代表墨家,和儒家理念不同,但是毕竟墨家子大公无私的将此书籍公布出来,儒家也能因此收益,岂能自己得到了好处,还到处诋毁与人,那岂不是失去了儒家的风度。
当下孔颖达摆摆手说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如何,墨家子此举有益于我等的学问,对大唐的功劳自然不言而喻。”
刘宜年依旧不服,硬着头说道:“我承认此人的学问不凡,乃是具有大智慧之人。但是要是说堪比诸子百家,恐怕太夸大其词了。”
“不!”孔颖达缓缓摇头,道。“依我看,此人的智慧堪比孔圣。”
“啊!”一众国子监博士顿时大惊,吃惊的看着孔颖达,没有想到孔颖达对此人评价如此之高。
“祭酒大人何出此言?”刘宜年脸色涨红道,在一众读书之人心中,孔子的地位那恐怕是堪称无可超越,然而孔颖达既然承认此人智慧堪比孔圣。
孔颖达沉声道:“此人和孔圣生于同一个时代,同样都是大智慧者,同样都是教育弟子。甚至连教育人的方式都殊途同归,此人在极西之国的国度,此人的地位堪比孔圣。”
啊!一众国子监博士这才察觉,根据墨刊之上刊登的苏格拉底的生平,竟然和孔圣仅仅相错不足百年,正是处于诸子百家同时代的人,
同样采用的都是问答法,苏格拉底采用的是永无终止的追问,而孔子则归纳出的至高的道理,二人可谓是惊人的雷同。
然而在教育弟子之上,孔圣一门七十二贤,而苏格拉底则是一门三贤。
众人顿时叹然,那将是一个多么波澜壮阔的时代,既然在东西两方同时出现两个圣人一般的人物。
与此同时,不少人同样发现了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诸多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堪比诸子百家的地位。
而且日后随着墨刊一步一步的将苏格拉底的学说逐渐刊登,每期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来自东西方的文化,第一次大唐发生了碰撞出绚丽多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