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袁国粮来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所以小徐,你想要咱们国内培育这啥和牛?“
几分钟后。
听完徐云的介绍。
老郭忍不住蹙起了眉头,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有些动摇:
“小徐,你的想法靠谱吗?我记得肉牛养殖也是需要技术的吧?”
“咱们总不能和霓虹人开口,叫他们把养殖技术也一起给咱们吧?”
“嗯,这确实是个问题。”
徐云坦然的点了点头,解释道:
“不过咱们虽然没法和他们索要养殖技术——姑且算他们有这玩意儿吧,但咱们完全可以堆数量嘛。”
“堆数量?”
老郭愣了愣,不过很快便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你是说那笔无息贷款?”
徐云没有说话,而是朝老郭竖起了一根大拇哥。
这年头的霓虹说实话也没啥养殖经验,他们的黑毛和牛纯粹是靠时间堆出来的:
在历史上。
从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之前的这一千多年,霓虹人是被禁止吃肉的,想吃肉只能私下里偷偷地饱口福。
直到明治维新,霓虹开始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穿西服、学洋文、模仿西方的生活习惯。
上辈子是明治天皇的同学都知道。
1872年的时候。
明治天皇带头夹了一筷子牛肉,吃肉从此开始成为风潮。
天皇吃、军队吃,连普通民众也开始追逐牛肉。
为了满足霓虹人日益高涨的吃肉需求,明治政府引进了不少外国牛种,将它们与霓虹本土牛种进行杂交。
最终经过整整八十年的杂交,霓虹人总算培育出了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以及无角和牛这四个品种。
如今这些和牛的养殖方式还都是家庭养殖,也就是一户养三到五头的那种。
所以你要是说霓虹人手中有长期杂交积累下来的养殖经验那徐云是相信的,但成体系的养殖技术.这玩意儿的不确定性就和尺间萤火开新书时的小勾勾似的,谁都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比起养殖技术,徐云直接把想法放到了堆量上:
霓虹人不是给了咱们一笔只能买他们国内物资的无息贷款吗,直接用这笔贷款买和牛不就行了?
这年头的和牛只是一种肉牛,不在禁运名单里头,用国内喜欢和牛口感的理由进口个三五百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甚至如今的霓虹政府还在琢磨着怎么出口和牛呢,毕竟如今霓虹那边的和牛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有了这么多的牛肉,一次培育失败就可以继续再搞,反正有徐云未来视野的担保,和牛的培育项目注定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就终止投入。
这也是徐云穿越的优势之一,只要是被他选上的项目,就不用考虑腰斩的风险。
“.”
随后徐云又向老郭简单介绍了一下和牛的经济价值,虽然老郭是个理科生,但在听到和牛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利润率后,也瞬间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原来如此.”
听完徐云介绍的前因后果,老郭脸上的疑惑也总算消了下去:
“既然这样.小徐,待会儿我就和首都那边联系吧,用另一批本土牛替代这些啥和牛。”
“对了,动物培育方面的专家,你有没有值得推荐的?”
“育种专家啊”
徐云想了想,很快报出了几个名字:
“童第周先生、张子仪先生、旭日干同志、还有吴常信先生都很值得信任。”
老郭顿时眼前一亮。
徐云报出的这四个名字中,童第周的名气最大,也是和他同年入选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院士职称的学者。
童第周出生于浙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穷,童第周一度辍学。
17岁时,在哥哥的资助下,才得以进入中学,录取成绩是倒数第一。
后来他一路逆袭刻苦学习,最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开创了华夏的胚胎研究,最后荣登学部委员。
童第周的故事还入选了后世的小学课本,名字叫做《一定要争气》。(现在还在不在我就不确定了)
但除了童第周外。
剩下的三个名字老郭就不怎么熟悉了,直接点说老郭压根没听过他们的名字
而能够被徐云提及名字的人,能力上最少都是未来的院士级精英!
换而言之。
徐云又给国家提供了三个顶尖人才的名单
倘若国家对他们重点培养提前给予信任,那么最少都可以为他们个人与国家缩减十几甚至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想到这里。
老郭心中已经充满了立刻前去寻找李觉的冲动。
不过此时他还保持着基本的理智,知道信息必须要确定的足够精准才行,于是他又对徐云问道:
“小徐,你说的这三位同志目前都在什么单位工作?——如果记不清具体单位,也可以把工作的城市、年龄还有籍贯告诉我。”
徐云闻言思索了几秒钟,缓缓说道:
“旭日干同志年纪是最小的,我记得他应该是内蒙人,现在在内蒙大学读书吧,估计明年才刚毕业。”
“张子仪是归国留学生,籍贯和工作单位我不记得了,不过他是从霓虹留学回来的。”
“所以如果要找的话,定位起来应该不难。”
“但吴常信同志我就不太清楚了年龄大概接近三十岁吧”
旭日干、张子仪、吴常信。
如果说童第周是我国动物育种的奠基人,那这三位大佬则是当之无愧的次代拓路者。
三人在后世都评选上了华夏院士,其中吴常信还是周善的老丈人呢。
不过另一方面。
徐云对于这三位大佬的认知也就仅此而已了,你要是问他们后世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徐云说不定能勉强回忆点信息,但这个时期的信息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徐云能够记起旭日干的籍贯和学校,很大部分在于他是内蒙人,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徐云多多少少还是忘不掉的。
“没事,能记得两个人也够了。”
看着有些为难的徐云,老郭则很随意的挥了挥手:
“找一个人要比找三个人容易不少,而且吴常信这个名字比什么张建国黄爱军可少见多了。”
“按你说的这年龄他不是已经毕业工作,就是在学校读博,咱们按照毕业生名单找下去总是能找到的。”
徐云想了想,也是。
毕竟这年头国内大学生的数量要比后世少很多,畜牧系又不是什么特别热门的专业,找人的难度相对要小一点。
“行,小徐。”
老郭也是个行事果断的人,在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后便拿起了公文包:
“我会把和牛还有育种人才的事情和上面汇报的,要是没其他事儿的话,我就先告辞了。”
徐云对此自无异议:
“郭工,您慢走。”
待老郭离去后。
徐云便又重新靠到了床上,开始看起了《本土驴的产后护理》。
不过徐云还没来得及看几页,病房门口便传来了一阵响动声。
徐云顺势抬头看了过去。
几秒钟后。
嘎吱——
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杨开渠坐着轮椅被人从屋外推了进来。
见此情形。
徐云连忙放下书,朝杨开渠笑着说道:
“杨教授,您回来了。”
杨开渠从抵达基地的那天起便和徐云成了“病友”,虽然没有达到忘年交的程度,但对于彼此的存在都已经很习惯了。
例如最近杨开渠的情况好转了不少,老郭他们遇到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儿的时候就会直接在病房里当着杨开渠的面交谈。
杨开渠则会隔段时间就去进行一次紫杉醇的治疗,注射完毕后就会返回病房。
有时候徐云前一天忙的比较晚,杨开渠回来的时候他正在休息,被吵醒后也不会埋怨什么。
这是后世医院里比较少见的情况,双方都抱着很理解的态度进行着相处。
杨开渠闻言朝徐云点了点头,做动作期间轮椅也被从门外推进了屋内。
与此同时。
徐云也看清了推着轮椅的人:
“咦,袁老.老师,周老师,怎么是你们?”
只见此时此刻。
推着杨开渠轮椅的并不是他的警卫员安山(杨开渠是学部委员,正儿八经的高官级待遇,配有警卫员),而是
徐云许久没见的袁国粮和周开达二人。
实话实说。
在看到袁国粮那张消瘦而又憨厚的面庞的刹那,徐云的眼珠子便红了。
这不是因为他有多矫情,而是因为这位大佬在后世华夏人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过崇高了.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袁国粮朝徐云摆了摆手,做了个稍后再说的手势。
接着他与周开达将杨开渠坐的轮椅推到了床边,小心的扶着自己的老师回到病床,做完这些方才说道:
“小徐,上午好,今天是老师注射紫杉醇第三个疗程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我和老周就过来陪护陪护。”
袁国粮话音刚落,床上的杨开渠便瞪了他一眼:
“假正经,不就是打一次点滴吗,非要搞的这么正式。”
“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哪需要你们来陪护?浪费时间!”
袁国粮闻言嘿嘿笑了两声,挠了挠头,没有说话。
无论杨开渠怎么想,作为杨开渠的亲传弟子,这种阶段袁国粮肯定是要亲自陪同的。
一旁的徐云则轻轻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与此同时。
他的目光不动声色的在杨开渠身上扫了几眼。
杨开渠刚到基地的时候徐云刚好在场,对于杨开渠当时的状态记忆犹新:
当时杨开渠连整个人虚弱的躺在轮椅上,眼睛全力睁开的情况下缝都没嘴长的大,说起话来也是有气无力的。
说句很直白的话。
当时杨开渠的生理状态,已经和气若游丝这四个字相差不远了。
更别说徐云还和杨开渠做了很长时间的病友,对于杨开渠早期的身体情况很清楚。
另外如果徐云没记错的话。
原本历史中的杨开渠将在明年2月2号辞世,距离现在也就三个月左右,理论上也应该非常虚弱了。
但自从他前往罗布泊待了一段时间、杨开渠通过紫杉醇进行了三个周期的治疗后,杨开渠的身体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别的不说。
光是刚刚朝袁国粮瞪眼的动作,三个多月前的杨开渠就绝对做不出来。
更别说此时他说话带着很明显的中气,虽然喉咙间依旧有些沙哑声,但比起之前不知道好了多少。
换而言之.
紫杉醇的效果可谓是极其完美。
想到这里,徐云不由对袁国粮问道:
“袁老师,医疗小组那边怎么说?”
徐云口中的医疗小组便是楼之岑和屠鹿鸣他们组成的紫杉醇临床小组,治疗的目标便是杨开渠这位肺癌晚期患者。
袁国粮闻言先是给杨开渠掖了掖被角,方才说道:
“情况比预期的乐观很多,老师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暂时被控制住了。”
“不过具体的治疗还是要看后续也就是靶向药的研发,根据刘有成主任的说法,大概明年二月份左右就能见到靶向药问世了。”
徐云脸色一松,微微点了点头。
如今的221基地配备有一台CT机,影像学上对于转移灶可以进行比较基础的判断——尤其是对于癌症晚期的情况。
再加上林宇这种经验丰富的西医的触诊,基本上可以对于癌细胞是否被暂时遏制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当然了。
紫杉醇有效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这个时期的人对于这玩意儿没多少耐受性,但它的有效期其实是比较不固定或者说不稳定的。
因此真正能够保证杨开渠多活几年的药品,还是刘有成在研制的靶向药。
如今基地的PCR技术已经初具雏形,二月份拿出靶向药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如果杨开渠运气好。
说不定他还能活到中子弹爆炸的那天呢.
而就在徐云思绪发丧的同时,袁国粮又开口了:
“对了,小徐,还有一件事我要和你说一声。”
徐云闻言连忙回过神,说道:
“什么事?”
袁国粮闻言与一旁的周开达对视一眼,脸上复现出了一抹激动:
“小徐,我和老周的任命下来了。”
(本章完)
“所以小徐,你想要咱们国内培育这啥和牛?“
几分钟后。
听完徐云的介绍。
老郭忍不住蹙起了眉头,脸上的表情看起来有些动摇:
“小徐,你的想法靠谱吗?我记得肉牛养殖也是需要技术的吧?”
“咱们总不能和霓虹人开口,叫他们把养殖技术也一起给咱们吧?”
“嗯,这确实是个问题。”
徐云坦然的点了点头,解释道:
“不过咱们虽然没法和他们索要养殖技术——姑且算他们有这玩意儿吧,但咱们完全可以堆数量嘛。”
“堆数量?”
老郭愣了愣,不过很快便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你是说那笔无息贷款?”
徐云没有说话,而是朝老郭竖起了一根大拇哥。
这年头的霓虹说实话也没啥养殖经验,他们的黑毛和牛纯粹是靠时间堆出来的:
在历史上。
从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之前的这一千多年,霓虹人是被禁止吃肉的,想吃肉只能私下里偷偷地饱口福。
直到明治维新,霓虹开始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穿西服、学洋文、模仿西方的生活习惯。
上辈子是明治天皇的同学都知道。
1872年的时候。
明治天皇带头夹了一筷子牛肉,吃肉从此开始成为风潮。
天皇吃、军队吃,连普通民众也开始追逐牛肉。
为了满足霓虹人日益高涨的吃肉需求,明治政府引进了不少外国牛种,将它们与霓虹本土牛种进行杂交。
最终经过整整八十年的杂交,霓虹人总算培育出了黑毛和牛、褐毛和牛、短角和牛以及无角和牛这四个品种。
如今这些和牛的养殖方式还都是家庭养殖,也就是一户养三到五头的那种。
所以你要是说霓虹人手中有长期杂交积累下来的养殖经验那徐云是相信的,但成体系的养殖技术.这玩意儿的不确定性就和尺间萤火开新书时的小勾勾似的,谁都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
所以比起养殖技术,徐云直接把想法放到了堆量上:
霓虹人不是给了咱们一笔只能买他们国内物资的无息贷款吗,直接用这笔贷款买和牛不就行了?
这年头的和牛只是一种肉牛,不在禁运名单里头,用国内喜欢和牛口感的理由进口个三五百头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甚至如今的霓虹政府还在琢磨着怎么出口和牛呢,毕竟如今霓虹那边的和牛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有了这么多的牛肉,一次培育失败就可以继续再搞,反正有徐云未来视野的担保,和牛的培育项目注定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就终止投入。
这也是徐云穿越的优势之一,只要是被他选上的项目,就不用考虑腰斩的风险。
“.”
随后徐云又向老郭简单介绍了一下和牛的经济价值,虽然老郭是个理科生,但在听到和牛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利润率后,也瞬间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原来如此.”
听完徐云介绍的前因后果,老郭脸上的疑惑也总算消了下去:
“既然这样.小徐,待会儿我就和首都那边联系吧,用另一批本土牛替代这些啥和牛。”
“对了,动物培育方面的专家,你有没有值得推荐的?”
“育种专家啊”
徐云想了想,很快报出了几个名字:
“童第周先生、张子仪先生、旭日干同志、还有吴常信先生都很值得信任。”
老郭顿时眼前一亮。
徐云报出的这四个名字中,童第周的名气最大,也是和他同年入选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院士职称的学者。
童第周出生于浙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穷,童第周一度辍学。
17岁时,在哥哥的资助下,才得以进入中学,录取成绩是倒数第一。
后来他一路逆袭刻苦学习,最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开创了华夏的胚胎研究,最后荣登学部委员。
童第周的故事还入选了后世的小学课本,名字叫做《一定要争气》。(现在还在不在我就不确定了)
但除了童第周外。
剩下的三个名字老郭就不怎么熟悉了,直接点说老郭压根没听过他们的名字
而能够被徐云提及名字的人,能力上最少都是未来的院士级精英!
换而言之。
徐云又给国家提供了三个顶尖人才的名单
倘若国家对他们重点培养提前给予信任,那么最少都可以为他们个人与国家缩减十几甚至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想到这里。
老郭心中已经充满了立刻前去寻找李觉的冲动。
不过此时他还保持着基本的理智,知道信息必须要确定的足够精准才行,于是他又对徐云问道:
“小徐,你说的这三位同志目前都在什么单位工作?——如果记不清具体单位,也可以把工作的城市、年龄还有籍贯告诉我。”
徐云闻言思索了几秒钟,缓缓说道:
“旭日干同志年纪是最小的,我记得他应该是内蒙人,现在在内蒙大学读书吧,估计明年才刚毕业。”
“张子仪是归国留学生,籍贯和工作单位我不记得了,不过他是从霓虹留学回来的。”
“所以如果要找的话,定位起来应该不难。”
“但吴常信同志我就不太清楚了年龄大概接近三十岁吧”
旭日干、张子仪、吴常信。
如果说童第周是我国动物育种的奠基人,那这三位大佬则是当之无愧的次代拓路者。
三人在后世都评选上了华夏院士,其中吴常信还是周善的老丈人呢。
不过另一方面。
徐云对于这三位大佬的认知也就仅此而已了,你要是问他们后世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徐云说不定能勉强回忆点信息,但这个时期的信息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徐云能够记起旭日干的籍贯和学校,很大部分在于他是内蒙人,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徐云多多少少还是忘不掉的。
“没事,能记得两个人也够了。”
看着有些为难的徐云,老郭则很随意的挥了挥手:
“找一个人要比找三个人容易不少,而且吴常信这个名字比什么张建国黄爱军可少见多了。”
“按你说的这年龄他不是已经毕业工作,就是在学校读博,咱们按照毕业生名单找下去总是能找到的。”
徐云想了想,也是。
毕竟这年头国内大学生的数量要比后世少很多,畜牧系又不是什么特别热门的专业,找人的难度相对要小一点。
“行,小徐。”
老郭也是个行事果断的人,在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后便拿起了公文包:
“我会把和牛还有育种人才的事情和上面汇报的,要是没其他事儿的话,我就先告辞了。”
徐云对此自无异议:
“郭工,您慢走。”
待老郭离去后。
徐云便又重新靠到了床上,开始看起了《本土驴的产后护理》。
不过徐云还没来得及看几页,病房门口便传来了一阵响动声。
徐云顺势抬头看了过去。
几秒钟后。
嘎吱——
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杨开渠坐着轮椅被人从屋外推了进来。
见此情形。
徐云连忙放下书,朝杨开渠笑着说道:
“杨教授,您回来了。”
杨开渠从抵达基地的那天起便和徐云成了“病友”,虽然没有达到忘年交的程度,但对于彼此的存在都已经很习惯了。
例如最近杨开渠的情况好转了不少,老郭他们遇到一些不是很重要的事儿的时候就会直接在病房里当着杨开渠的面交谈。
杨开渠则会隔段时间就去进行一次紫杉醇的治疗,注射完毕后就会返回病房。
有时候徐云前一天忙的比较晚,杨开渠回来的时候他正在休息,被吵醒后也不会埋怨什么。
这是后世医院里比较少见的情况,双方都抱着很理解的态度进行着相处。
杨开渠闻言朝徐云点了点头,做动作期间轮椅也被从门外推进了屋内。
与此同时。
徐云也看清了推着轮椅的人:
“咦,袁老.老师,周老师,怎么是你们?”
只见此时此刻。
推着杨开渠轮椅的并不是他的警卫员安山(杨开渠是学部委员,正儿八经的高官级待遇,配有警卫员),而是
徐云许久没见的袁国粮和周开达二人。
实话实说。
在看到袁国粮那张消瘦而又憨厚的面庞的刹那,徐云的眼珠子便红了。
这不是因为他有多矫情,而是因为这位大佬在后世华夏人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过崇高了.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袁国粮朝徐云摆了摆手,做了个稍后再说的手势。
接着他与周开达将杨开渠坐的轮椅推到了床边,小心的扶着自己的老师回到病床,做完这些方才说道:
“小徐,上午好,今天是老师注射紫杉醇第三个疗程的最后一天了,所以我和老周就过来陪护陪护。”
袁国粮话音刚落,床上的杨开渠便瞪了他一眼:
“假正经,不就是打一次点滴吗,非要搞的这么正式。”
“我的身体我自己知道,哪需要你们来陪护?浪费时间!”
袁国粮闻言嘿嘿笑了两声,挠了挠头,没有说话。
无论杨开渠怎么想,作为杨开渠的亲传弟子,这种阶段袁国粮肯定是要亲自陪同的。
一旁的徐云则轻轻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
与此同时。
他的目光不动声色的在杨开渠身上扫了几眼。
杨开渠刚到基地的时候徐云刚好在场,对于杨开渠当时的状态记忆犹新:
当时杨开渠连整个人虚弱的躺在轮椅上,眼睛全力睁开的情况下缝都没嘴长的大,说起话来也是有气无力的。
说句很直白的话。
当时杨开渠的生理状态,已经和气若游丝这四个字相差不远了。
更别说徐云还和杨开渠做了很长时间的病友,对于杨开渠早期的身体情况很清楚。
另外如果徐云没记错的话。
原本历史中的杨开渠将在明年2月2号辞世,距离现在也就三个月左右,理论上也应该非常虚弱了。
但自从他前往罗布泊待了一段时间、杨开渠通过紫杉醇进行了三个周期的治疗后,杨开渠的身体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别的不说。
光是刚刚朝袁国粮瞪眼的动作,三个多月前的杨开渠就绝对做不出来。
更别说此时他说话带着很明显的中气,虽然喉咙间依旧有些沙哑声,但比起之前不知道好了多少。
换而言之.
紫杉醇的效果可谓是极其完美。
想到这里,徐云不由对袁国粮问道:
“袁老师,医疗小组那边怎么说?”
徐云口中的医疗小组便是楼之岑和屠鹿鸣他们组成的紫杉醇临床小组,治疗的目标便是杨开渠这位肺癌晚期患者。
袁国粮闻言先是给杨开渠掖了掖被角,方才说道:
“情况比预期的乐观很多,老师体内的癌细胞已经暂时被控制住了。”
“不过具体的治疗还是要看后续也就是靶向药的研发,根据刘有成主任的说法,大概明年二月份左右就能见到靶向药问世了。”
徐云脸色一松,微微点了点头。
如今的221基地配备有一台CT机,影像学上对于转移灶可以进行比较基础的判断——尤其是对于癌症晚期的情况。
再加上林宇这种经验丰富的西医的触诊,基本上可以对于癌细胞是否被暂时遏制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当然了。
紫杉醇有效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这个时期的人对于这玩意儿没多少耐受性,但它的有效期其实是比较不固定或者说不稳定的。
因此真正能够保证杨开渠多活几年的药品,还是刘有成在研制的靶向药。
如今基地的PCR技术已经初具雏形,二月份拿出靶向药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如果杨开渠运气好。
说不定他还能活到中子弹爆炸的那天呢.
而就在徐云思绪发丧的同时,袁国粮又开口了:
“对了,小徐,还有一件事我要和你说一声。”
徐云闻言连忙回过神,说道:
“什么事?”
袁国粮闻言与一旁的周开达对视一眼,脸上复现出了一抹激动:
“小徐,我和老周的任命下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