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燕山雪,燕山血(五)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魏野仙踪最新章节!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打发难民中的壮劳力收集来的冰块与积雪在大锅中渐渐融化,萧大观带着他家里的老苍头,注视着熬粥的伙夫笨手笨脚地拆开那些被桑皮纸包裹严实的纸包,露出砖头一般的救济口粮来。
萧大观盯着那棕灰色的“砖块”,头一个念头是:“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转念一想,荒年饥民,连观音土都当成了充饥之物,这“砖块”看着不怎么好看,但拿到鼻子边上一嗅,多少还是有一点粮食的香气,看起来倒比观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着“反正不会似观音土般地吃死人”这样的念头,萧大观朝着伙夫一点头,就先拿了几块“砖头”,照着桑皮纸上的说明,拿大锤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阵,好不容易将那坚硬如石的“砖块”砸成小块,方才朝锅里一丢。
那些碎块在大锅里很顽固地沉下去,但热水还是慢慢浸润到了救济口粮内部,那些薯干粉、豆渣粉、杂鱼粉渐渐从“砖块”上剥离开去,粮食与油脂的香气,缓缓地从锅中升腾起来。
只是香气中还掺着一股子格外明显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黄粉虫粉在借着锅里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面围拢的流民们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以下防盗版,稍后修正)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打发难民中的壮劳力收集来的冰块与积雪在大锅中渐渐融化,萧大观带着他家里的老苍头,注视着熬粥的伙夫笨手笨脚地拆开那些被桑皮纸包裹严实的纸包,露出砖头一般的救济口粮来。
萧大观盯着那棕灰色的“砖块”,头一个念头是:“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转念一想,荒年饥民,连观音土都当成了充饥之物,这“砖块”看着不怎么好看,但拿到鼻子边上一嗅,多少还是有一点粮食的香气,看起来倒比观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着“反正不会似观音土般地吃死人”这样的念头,萧大观朝着伙夫一点头,就先拿了几块“砖头”,照着桑皮纸上的说明,拿大锤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阵,好不容易将那坚硬如石的“砖块”砸成小块,方才朝锅里一丢。
那些碎块在大锅里很顽固地沉下去,但热水还是慢慢浸润到了救济口粮内部,那些薯干粉、豆渣粉、杂鱼粉渐渐从“砖块”上剥离开去,粮食与油脂的香气,缓缓地从锅中升腾起来。
只是香气中还掺着一股子格外明显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黄粉虫粉在借着锅里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面围拢的流民们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打发难民中的壮劳力收集来的冰块与积雪在大锅中渐渐融化,萧大观带着他家里的老苍头,注视着熬粥的伙夫笨手笨脚地拆开那些被桑皮纸包裹严实的纸包,露出砖头一般的救济口粮来。
萧大观盯着那棕灰色的“砖块”,头一个念头是:“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转念一想,荒年饥民,连观音土都当成了充饥之物,这“砖块”看着不怎么好看,但拿到鼻子边上一嗅,多少还是有一点粮食的香气,看起来倒比观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着“反正不会似观音土般地吃死人”这样的念头,萧大观朝着伙夫一点头,就先拿了几块“砖头”,照着桑皮纸上的说明,拿大锤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阵,好不容易将那坚硬如石的“砖块”砸成小块,方才朝锅里一丢。
那些碎块在大锅里很顽固地沉下去,但热水还是慢慢浸润到了救济口粮内部,那些薯干粉、豆渣粉、杂鱼粉渐渐从“砖块”上剥离开去,粮食与油脂的香气,缓缓地从锅中升腾起来。
只是香气中还掺着一股子格外明显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黄粉虫粉在借着锅里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面围拢的流民们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以下防盗版,稍后修正)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
打发难民中的壮劳力收集来的冰块与积雪在大锅中渐渐融化,萧大观带着他家里的老苍头,注视着熬粥的伙夫笨手笨脚地拆开那些被桑皮纸包裹严实的纸包,露出砖头一般的救济口粮来。
萧大观盯着那棕灰色的“砖块”,头一个念头是:“这玩意也能吃?”
但他转念一想,荒年饥民,连观音土都当成了充饥之物,这“砖块”看着不怎么好看,但拿到鼻子边上一嗅,多少还是有一点粮食的香气,看起来倒比观音土要好得多了。
抱着“反正不会似观音土般地吃死人”这样的念头,萧大观朝着伙夫一点头,就先拿了几块“砖头”,照着桑皮纸上的说明,拿大锤子乒乒乓乓地砸了一阵,好不容易将那坚硬如石的“砖块”砸成小块,方才朝锅里一丢。
那些碎块在大锅里很顽固地沉下去,但热水还是慢慢浸润到了救济口粮内部,那些薯干粉、豆渣粉、杂鱼粉渐渐从“砖块”上剥离开去,粮食与油脂的香气,缓缓地从锅中升腾起来。
只是香气中还掺着一股子格外明显的土腥味,那是混在其中的蚯蚓粉和黄粉虫粉在借着锅里的蒸汽,努力地朝四面围拢的流民们彰显着自己的存在感。
在王聪儿面前混了个脸熟的书办姓萧,名大观,可惜他这个萧字,是挂在兰陵萧氏一支,却不是大辽后族的奚人萧氏。
虽然萧大观这名字取得很讨巧,但兰陵萧氏在河北这一支,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变乱,宋辽边境的征伐,早就败落下去。更不要说像玉田韩氏那样,父子几代,先投靠耶律阿保机,后得宠于萧燕燕,打下好大家业,与耶律家和萧家鼎足而三,萧大观这一支却是没有什么指望。
至于像辽地那些豪强家族一般,修着连片的庄园坞堡,占着宋辽贸易的好处,给大辽皇亲们当着南北回易的“白手套”,再培养几个子弟去应辽国的科举,当个南面官,萧大观家也没这个本钱。
萧家几代人混下来,也不过是在衙门里混了一个吏员身份传家,最荣耀的,也不过是爷爷那一辈做了一任押司而已。如果说萧大观身上还有什么兰陵萧氏的遗风,那也就是信佛这一条上,颇有点梁武帝萧衍的遗传。
但要说萧大观肯把自己的家财拿来请和尚吃斋,给佛像装金,那也是误会了他——萧大观他爷爷那辈虽然做过押司,也很有点仗义轻财的名声,但家产也糟蹋了不少,又扯进一桩江湖好汉们的案子,把几代人的积蓄败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萧押司在衙门里人情熟,把儿子送进衙门当了吏目,只怕萧家从此就得败落干净。
说到底,还不是衙门里人人都晓得,知州周伯符是个有名的耳朵软、膝盖硬的角色,周知州说一百句,顶不过周夫人一句的。那周夫人又是个喜欢念佛看经的,萧大观也就仗着萧家祖传的佛门因缘,经常弄些善本佛经与周夫人结缘,算是在衙门里站住了脚。
而在“大宋道官”们接收了涿州之后,很读过几本书、在大辽也算半个衣冠中人的萧大观很快就下了决心,把他的祖宗和信仰——梁武帝萧衍与释迦牟尼佛全部都丢到须弥山那头去。
虽然梁武帝萧衍一直大骂“老氏诚邪道”,又高呼“宁可入释教之地狱,绝不求老氏之长生”,但对一个尚在年富力强时候的小官吏而言,长生之说固然让他觉得虚无缥缈,地狱何尝不是秃驴们骗香火的大话?
相对比较,大宋的道官们要能给自己白衣换成青袍,不要说有贴职有差遣的官位,就是一个朝请郎的不入流小官,萧大观也舍得现在就写一篇《梁武帝萧衍信邪而不信道灭国殒身论》,贴到城里瑞光寺门口去的。
而在他不知道的地方,王聪儿整理的《近期值得发展的辽国带路党名单》里,萧大观已经处在了一个很显眼的位置上。
现在,萧大观为了表示对大宋官家,还有各位大宋道官的忠心耿耿,带着自己家里的苍头差不多就住在了粥场边上。
于是,当燕伏龙押解着朱明丹天府支援的那批救济口粮返回涿州城,并且开始有计划地用那些蕃薯粉、豆渣粉、杂鱼粉混合打制的方砖般的救济口粮取代原本粥场杂粮粥的时候,这事情自然就交给了萧大观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