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意外来电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死士最新章节!
“嘀嘀嘀!”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
“你好,《夷陵日报》编辑部,请问你找哪位?”我接起电话。
“是‘衲’记者吗?”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的男中音。
“那记者?!”我迟疑了片刻,立即反应过来了,“对!是我,请问你有什么事?”
“衲”当然不是我祖上的本姓,只是因为一篇报道,一篇建筑工地发现70年前三千抗日将士有关遗迹的报道,获得了极大的反响,让我的笔名“衲语禅心”一下子火爆起来。
“衲记者,我看了你那篇‘寻访三千烈士遗骨’的连续报道,写得又详实又精彩,看得出来,衲记者很有想象力,对川东抗战这段历史也下了很多功夫,不知道愿不愿意将你采访和掌握的材料与我分享?”电话那头的老者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
”这个……”我顿时支吾起来。当记者这么多年,遇到过不少希望分享采访素材的同行,但他们都说得委婉谦和,毕竟,直接索要别人辛辛苦苦搜集来的材料不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更何况,这是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走访了众多知情人,才写成了这篇“碧血黄花访忠骨”的系列报道。这篇报道反响如此之好,以至于刊载系列报道的《夷陵日报》连续几天都脱销,不得不加印发行。
“你放心,衲记者,我不会白要你的材料”,电话那头的老者似乎觉察了我的心思,紧接着说道,“我也有你感兴趣的资料和你分享。”
“哦?老先生能透露一点内容吗?”我顿时来了兴趣。我亲身经历了采访,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当事人都垂垂老矣,对这场留下数千遗骨的战役回忆起来,也只有雪泥鸿爪般的记忆。更让我迷惑不解的是,如此一场惨烈的战争,在整个抗战史料中,却语焉不详。
但作为记者的直觉,一起事件表面上越是扑簌迷离,背后就越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你知道这支孤军为何能在敌后坚持那么多年吗?你知道那只孤军为何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吗?你知道这支孤军进攻宜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吗?”电话听筒里传来一连串的质问。
“什么孤军?”我刚刚提出疑问,话筒里又想起了一连串话语,“你知道当年重庆大轰炸为何突然停止了吗?你知道为何山本五十六派不懂航空理论的南云忠一去偷袭珍珠港?”
话筒中的语气是如此急促,似乎是一副憋了太久急于倾诉的样子。
“老先生,能否慢一点说?”我紧握住话筒,死死贴在耳边,唯恐漏掉半个字。
“那你知道‘死士行动’吗?”话筒里又传来老者的声音,听得出来,老者的声音显得很激动。
“‘死士行动’?”如同地质工作者发现了露出地面的矿苗,作为记者的我得到这样的新闻线索,顿时兴奋起来,不由自主的提高了声音,“老先生,您贵姓?住在哪里?我能对您进行一次专访吗?”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默。
“喂?老先生,您在听吗?”我的声音引起了采编室同仁的注意,不少记者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向我投来诧异或不满的目光。
我捂住话筒,压低声音:“老先生,您看这样可不可以,我带上我全部采访资料,并将我采访经历向您汇报,请您指教行不行?”
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对方,话筒里传来老者低沉神秘的声音:“那好,我们定在明天下午三点半接头,接头地点:沿江大道文轩茶馆。我们都拿着登载‘寻访三千烈士遗骨’的那份夷陵日报,接头暗号是,”话筒里压低了声音,“死士行动。”
我差点笑出声来。怎么搞得和演谍战片是的。
不过,对方这番神神秘秘的话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满口答应:“好的,老先生,不见不散。”
电话里传来急促的嘟嘟声。对方已经挂掉了电话。
2
放下电话,老者的话一直在我耳畔回荡:“你知道这支孤军进攻宜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吗?……你知道‘死士行动’吗?”
我的心绪再也难以平静,站起身,来到窗前。透过硕大的落地窗,向外望去,隔着一条大江,就是老者所说的沿江大道。
七十多年前,面前这条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道,曾是战壕交错、铁丝网纵横、碉堡密布的主战场,数千将士,就在这里,面对强悍的日军,背江一战,浴血厮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荣誉,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
但奇怪的是,这么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留下的资料却零星寥寥。查找资料时,无论是国军当时记载,还是解放后的抗战专著,甚至包括日军的战场资料,对这场战斗都记载得既简略又含混,似乎是在有意的回避着什么。一开始,写作非常不顺利,草草一个开头,就无法继续下去。我也曾不止一次想放弃,但现场看到那一条条被斩断、被洞穿的残破骨骸,面对着伤痕密布的骷髅上那空洞的眼眶,我似乎感觉到,那些英魂正眼巴巴地凝视着我,祈求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用文字将他们那段慷慨赴死的经历,呈现在后人面前。
好在时光还没走远,历史的记忆还没完全褪色,我通过对一些知情人的走访,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并透过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尽力还原了那场悲壮的夷陵反击战。总编对这篇报道大为赞赏,《夷陵日报》用了整整两个版面,刊登了那篇报道,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读者提出了不少疑问,更多的线索源源不断而来,但真正让我震撼的,就是刚才老者的那通电话,那一连串的提问,字字句句都打在我心坎之上,因为,这也是一直盘桓在我脑海中的疑问:
在重兵对峙的夷陵后方,怎么可能保存这么一支完整的国军主力?如果他们是没来得及撤离后方,那他们为何不拼死突围,反而飞蛾扑火般地进攻重兵把守的夷陵城区?如果这支部队是散落敌后的残军,那他们强悍的战斗力是从何而来?充足的弹药又补给从何而来?
“死士行动?”一道电光闪过我的脑际,莫非,那数千将士遗骨,都是为了一场绝密行动付出的代价?
那么,这场代号“死士”的绝密行动,究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我反复回味着老者电话里问题,抗战将士遗骨--重庆大轰炸--珍珠港事变,这几个互不关联的词汇在我脑海中迅速闪回,尽管大脑在飞速运转,但无论如何,我也没法将这些关键词用符合逻辑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难道对方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骗子?不太可能。从对方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绝对是一个知情者,甚至可能就是当事人。在他身上,一定有更多的秘密,能挖掘出更有深度的材料,如果写成后续报道,也算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在天之灵。
想到这里,我兴奋起来,深深吸了口气,快步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抽屉,将几个月来采访的笔记,录音,还有照片,以及文献复印件、摘抄件,全部放进自己的采访包里,将录音笔调试到最佳状态。
明天,也许就在明天,我能揭开很多历史疑云,重新写出一篇震撼人心的报道。
“嘀嘀嘀!”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
“你好,《夷陵日报》编辑部,请问你找哪位?”我接起电话。
“是‘衲’记者吗?”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的男中音。
“那记者?!”我迟疑了片刻,立即反应过来了,“对!是我,请问你有什么事?”
“衲”当然不是我祖上的本姓,只是因为一篇报道,一篇建筑工地发现70年前三千抗日将士有关遗迹的报道,获得了极大的反响,让我的笔名“衲语禅心”一下子火爆起来。
“衲记者,我看了你那篇‘寻访三千烈士遗骨’的连续报道,写得又详实又精彩,看得出来,衲记者很有想象力,对川东抗战这段历史也下了很多功夫,不知道愿不愿意将你采访和掌握的材料与我分享?”电话那头的老者直接说出自己的要求。
”这个……”我顿时支吾起来。当记者这么多年,遇到过不少希望分享采访素材的同行,但他们都说得委婉谦和,毕竟,直接索要别人辛辛苦苦搜集来的材料不是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更何况,这是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通过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走访了众多知情人,才写成了这篇“碧血黄花访忠骨”的系列报道。这篇报道反响如此之好,以至于刊载系列报道的《夷陵日报》连续几天都脱销,不得不加印发行。
“你放心,衲记者,我不会白要你的材料”,电话那头的老者似乎觉察了我的心思,紧接着说道,“我也有你感兴趣的资料和你分享。”
“哦?老先生能透露一点内容吗?”我顿时来了兴趣。我亲身经历了采访,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当事人都垂垂老矣,对这场留下数千遗骨的战役回忆起来,也只有雪泥鸿爪般的记忆。更让我迷惑不解的是,如此一场惨烈的战争,在整个抗战史料中,却语焉不详。
但作为记者的直觉,一起事件表面上越是扑簌迷离,背后就越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你知道这支孤军为何能在敌后坚持那么多年吗?你知道那只孤军为何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吗?你知道这支孤军进攻宜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吗?”电话听筒里传来一连串的质问。
“什么孤军?”我刚刚提出疑问,话筒里又想起了一连串话语,“你知道当年重庆大轰炸为何突然停止了吗?你知道为何山本五十六派不懂航空理论的南云忠一去偷袭珍珠港?”
话筒中的语气是如此急促,似乎是一副憋了太久急于倾诉的样子。
“老先生,能否慢一点说?”我紧握住话筒,死死贴在耳边,唯恐漏掉半个字。
“那你知道‘死士行动’吗?”话筒里又传来老者的声音,听得出来,老者的声音显得很激动。
“‘死士行动’?”如同地质工作者发现了露出地面的矿苗,作为记者的我得到这样的新闻线索,顿时兴奋起来,不由自主的提高了声音,“老先生,您贵姓?住在哪里?我能对您进行一次专访吗?”
电话那头陷入了沉默。
“喂?老先生,您在听吗?”我的声音引起了采编室同仁的注意,不少记者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向我投来诧异或不满的目光。
我捂住话筒,压低声音:“老先生,您看这样可不可以,我带上我全部采访资料,并将我采访经历向您汇报,请您指教行不行?”
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对方,话筒里传来老者低沉神秘的声音:“那好,我们定在明天下午三点半接头,接头地点:沿江大道文轩茶馆。我们都拿着登载‘寻访三千烈士遗骨’的那份夷陵日报,接头暗号是,”话筒里压低了声音,“死士行动。”
我差点笑出声来。怎么搞得和演谍战片是的。
不过,对方这番神神秘秘的话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满口答应:“好的,老先生,不见不散。”
电话里传来急促的嘟嘟声。对方已经挂掉了电话。
2
放下电话,老者的话一直在我耳畔回荡:“你知道这支孤军进攻宜昌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吗?……你知道‘死士行动’吗?”
我的心绪再也难以平静,站起身,来到窗前。透过硕大的落地窗,向外望去,隔着一条大江,就是老者所说的沿江大道。
七十多年前,面前这条车水马龙的繁华大道,曾是战壕交错、铁丝网纵横、碉堡密布的主战场,数千将士,就在这里,面对强悍的日军,背江一战,浴血厮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以几乎全军覆没的代价,展示着中国军人的荣誉,捍卫者中华民族的尊严。
但奇怪的是,这么一场气壮山河的战斗,留下的资料却零星寥寥。查找资料时,无论是国军当时记载,还是解放后的抗战专著,甚至包括日军的战场资料,对这场战斗都记载得既简略又含混,似乎是在有意的回避着什么。一开始,写作非常不顺利,草草一个开头,就无法继续下去。我也曾不止一次想放弃,但现场看到那一条条被斩断、被洞穿的残破骨骸,面对着伤痕密布的骷髅上那空洞的眼眶,我似乎感觉到,那些英魂正眼巴巴地凝视着我,祈求我,拂去历史的尘埃,用文字将他们那段慷慨赴死的经历,呈现在后人面前。
好在时光还没走远,历史的记忆还没完全褪色,我通过对一些知情人的走访,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并透过历史文献的字里行间,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将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尽力还原了那场悲壮的夷陵反击战。总编对这篇报道大为赞赏,《夷陵日报》用了整整两个版面,刊登了那篇报道,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读者提出了不少疑问,更多的线索源源不断而来,但真正让我震撼的,就是刚才老者的那通电话,那一连串的提问,字字句句都打在我心坎之上,因为,这也是一直盘桓在我脑海中的疑问:
在重兵对峙的夷陵后方,怎么可能保存这么一支完整的国军主力?如果他们是没来得及撤离后方,那他们为何不拼死突围,反而飞蛾扑火般地进攻重兵把守的夷陵城区?如果这支部队是散落敌后的残军,那他们强悍的战斗力是从何而来?充足的弹药又补给从何而来?
“死士行动?”一道电光闪过我的脑际,莫非,那数千将士遗骨,都是为了一场绝密行动付出的代价?
那么,这场代号“死士”的绝密行动,究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我反复回味着老者电话里问题,抗战将士遗骨--重庆大轰炸--珍珠港事变,这几个互不关联的词汇在我脑海中迅速闪回,尽管大脑在飞速运转,但无论如何,我也没法将这些关键词用符合逻辑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难道对方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骗子?不太可能。从对方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绝对是一个知情者,甚至可能就是当事人。在他身上,一定有更多的秘密,能挖掘出更有深度的材料,如果写成后续报道,也算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在天之灵。
想到这里,我兴奋起来,深深吸了口气,快步回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打开抽屉,将几个月来采访的笔记,录音,还有照片,以及文献复印件、摘抄件,全部放进自己的采访包里,将录音笔调试到最佳状态。
明天,也许就在明天,我能揭开很多历史疑云,重新写出一篇震撼人心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