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中文网 >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第六章 决断
第六章 决断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但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明朝的内部局势
全埋在土木堡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
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既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参考消息
为难的藩国
在筹备军事布防的阶段,于谦还做了一件事:派辽东指挥王武前往朝鲜借兵。这位特使在朝鲜接受了一番隆重的招待之后,一开口就要借兵十万。朝鲜素不重兵,兵力本来就少,举国上下能否调出十余万兵都是个问题,何况在短期之内就要做长途支援?有心无力之下,朝鲜国王据实以告。但是朝鲜政府依旧担心天朝责难,于九月十九日,特派专使前往北京解释清楚。不过北京此时忙的忙、乱的乱,谁也没工夫再提这茬儿,借兵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秋后算账
于谦下达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国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起来。
这些军队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们日夜兼程地行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赶到京城。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们不知道也先会什么时候打过来,但他们知道的是,也先迟早会打过来,只要能够在此之前赶到京城,胜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动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敌人。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军事上的准备已经开始,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与此同时,一场政治风暴也即将到来。
“把王振千刀万剐!”
这是很多大臣的心声,理由也很简单,王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自从掌权以来,以诬陷整人为日常爱好,谁敢不服从他就收拾谁,很多大臣因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还主动索取贿赂,谁敢不给就没有好下场,如此行径,简直视文武百官为无物。
此外他还勾结锦衣卫,把这个特务机构变成他的整人机构,无数官员都吃过他的苦头。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王振的无能和愚蠢才最终导致了土木堡的失败,朝廷精英和多年积累就这么毁在一个小人的手中。就在二十多年前,大明帝国还曾经横扫天下,势不可挡,之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如此强大之帝国,居然葬送在一个死太监的手里,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当然了,在士大夫们的心中,还有一个痛恨王振的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不太方便说出来。
既然士大夫们不愿意说,我就替他们说吧,这个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们发奋读书,寒窗十年,经过几十场考试,三场大考(有的只有两场),淘汰无数的才子同仁,才换来了头上乌纱和手中权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锦,运气好的,可以混个翰林,运气不好的连御史也干不了,只能派到下面干个七八品小官,熬资历几十年下来,最后混个从三品退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学问有限(不成器的学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证)、身体残疾(职业限制)、道德败坏(贪污受贿),却能够一下子独掌大权,号令天下!
死太监,你凭什么!
客观地看,士大夫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他们日夜操劳、处理政务,且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要听从这个司礼监的命令,看着他胡作非为,也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而这个愚蠢的司礼监不但祸害朝政,现在还害得国将不国,惊涛四起,几十万士兵和文武官员因他而死,事情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
但此时的于谦似乎顾不上这些,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八月二十一日,于谦正式接替了邝埜的位置,成为兵部尚书,正式执掌兵部权力。
兵部尚书于谦并没有升官的喜悦,因为也先一旦打来,这个官能当多久还是个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手边的众多问题,保卫京城和国家的安全。此时的于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朝政的实际控制者。
不过日理万机的于谦大人其实尚未意识到,他正坐在火山口上,还是一座活火山。
八月二十三日,火山爆发。
这一天的清晨,大臣们如往常一样,准备上朝议事,但谁也没有想到,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朝堂斗殴即将开始。
这也是整个明代朝廷最为混乱的一天。
朝会由朱祁钰主持,他开始询问大臣们有何事上奏。
话音未落,一人大步迈出,高声说道:“臣有奏本!”
导火线就此点燃。
这个上奏的人名叫陈镒。
陈镒,苏州人,都察院右都御史,为官清廉,极其痛恨王振,此次的惨败使他痛心疾首,便下定决心,要一举铲除王振一党。
他厉声说道:“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害得皇上身陷敌营,如此恶行,不灭族不足以安人心,平民愤!”
语气如此严厉,坐在上面的朱祁钰也被吓了一跳。
可是陈镒却越说越气愤,越激动,想起无辜受难的同僚和百姓,竟然痛哭失声。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镒的这一哭激起了大臣们的愤怒,他们开始不顾礼仪,争相向朱祁钰弹劾王振。
一时之间,朝堂上乱了起来,上奏声、骂人声、痛哭声此起彼伏,纷乱程度实在可比集贸市场。
朱祁钰初登大位,还不是皇帝,只不过代行职权而已,见到这个阵势,吓得不轻,下面的大臣们像连珠炮般地说着话,旁边还夹杂着哭骂声,压根就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可怜的朱祁钰根本反应不过来。
突然,朝堂上的喧嚣平静了下来,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种极为可怕的眼神看着他,原来弹劾的人已经说完了,等着他的裁决,基本意见就一条: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做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你糊弄谁呢?!
这些久经宦海的大臣们绝不会被这句话打发走。他们知道,如果错过了今天这个机会,此事就会石沉大海,王振虽然死了,但他的同党还会继续操纵朝政,今天发言的人必定遭殃,国家也就完了。
为国为己,只能拼了!死也要死在今天,死在这里!
谕令已经传达了多次,可是大臣们就是不走。
大臣们似乎达成了默契,没有一个人动,只是不停地痛骂、痛哭、死死地盯着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吓得脸都发白了,旁边传谕令的太监金英也不停地擦汗,这种阵势他也从没有见过,实在太可怕了。
朱祁钰开始认识到,今天不说出个一二三,他是回不去了。
当权者的沉默彻底激怒了大臣们,王振的倒行逆施、仗势欺人又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土木堡之战中,这些大臣们也多有亲属、同年毙命。新仇旧恨,如此罪大恶极之人竟然得不到处罚,天理何在!
正当大臣们的情绪即将达到顶点时,一个不识相的家伙出现了。
锦衣卫指挥马顺一直都是王振的死党,帮着他干了不少坏事,侍讲学士刘球就是被他派人杀害的,此事尽人皆知,只是由于其势力太大,一直没有人动他。
此时,这位马顺出马了,他仗着有皇帝的谕令,竟然呵斥群臣,让他们立刻出去。
马顺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找死。
就这样,由陈镒点火,朱祁钰加炸药,马顺最终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即将演出了明史中朝廷最为精彩火爆的一幕。
大臣们本已愤怒到了极点,哭骂声越来越大,王振的同党马顺偏偏这时跳出来,大耍威风。按理说,他们应该更加愤怒才是,可是此时这些愤怒的人们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中。
参考消息
马顺其人
马顺是个卑微的小人,他身体虽然健全,心理却有些扭曲。为了投靠在王振门下,以堂堂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竟然管王振叫爹,举凡过年过节,都亲自送礼上门,执子侄礼——磕头。迎面遇上王振时,他就会立刻滚鞍下马,伺候一旁。王振于是也很给面子,交代了马顺许多事情,比如杀人放火、栽赃陷害等等。毕竟是做锦衣卫的,马顺这一套做起来很顺手,很快就成了王振的左膀右臂。
可怕的沉默。
这种沉默是愤怒的顶点。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那么多的屈辱,那么多的悲痛,毫无道理的欺压侮辱,亲人好友的战死被俘,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竟然还在作威作福。
够了,足够了。
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愤怒,不用再忍受无耻的欺凌!
动手!
殴斗
马顺还在扬扬得意地呵斥着大臣们,往日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突然,有一人跑出大臣行列,朝自己猛冲过来!还没有等他缓过神来,头发已经被狠狠地抓住,脸上重重地挨了好几下。
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动手的是户科给事中王竑。
王竑是个言官,平时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此人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而国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他也十分痛心,更加痛恨王振一伙。眼见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他不由得怒上心头。
什么都别谈了,来真格的吧!
马顺,看我打不死你!
他冲上前去,抓住马顺的头发,先用手中的朝笏劈头盖脸地向马顺打去。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到后来,兵器也不要了,索性赤手空拳上阵,拿出看家本领王八拳,一套拳法用得如行云流水,密不透风,拳头暴雨般落在马顺的身上,边打还边骂:
“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敢嚣张!”
他越打越怒,越打越气,情绪激动到极点,竟然干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王竑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出气,于是放弃了拳脚,抓住马顺,竟然用嘴咬下了他脸上的一块肉!
疯了,彻底疯了。
这里我们从技术层面评点一下王竑的这一系列斗殴动作,他上来后首先抓住马顺的头发,抓头发这招在打架中应该说是很常用的,用这一招开头,说明他确实有一定打架经验。
但考虑到他本人是文官,平时主要工作是上奏折,所以暂不考虑他是武林高手的可能,其使用王八拳的可能性很大。而从他动嘴咬人这一点上看,他确实是气愤到了极点。因为男性打架过程中,用这招往往会被人瞧不起,所以除非万不得已,这一招是不会使出来的。
他已愤怒到了极点。
此时倒在地上的马顺是痛到了极点,也吓到了极点。他绝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朝堂之上、皇帝面前动手,平时一呼百应、毕恭毕敬的大臣竟然变成了恶狼。
马顺已经十分痛苦了,但更让他痛苦的还在后头。
王竑的这一举动也惊呆了站在一旁的大臣们,但只在片刻之间,他们已经反应过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王振那帮人竟然还敢欺凌自己,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该出手时就出手!
于是,在王竑动手之后,大臣们立刻蜂拥而上,几个跑得快的先赶了上去,对着马顺拳打脚踢就是一顿暴打,很快马顺就被团团围住,无数双拳头,无数只脚朝他身上招呼,转瞬之间,他已经是遍体鳞伤。
参考消息
好官王竑
朝堂斗殴事件后,王名声大振,也得到了提拔。景泰二年,他被授任巡抚苏皖。难得的是,他的为官操守一直保持得很好。景泰二年,江北徐淮连遭水灾,饿殍遍野,王一面上疏,一面还未等到答复,就开仓济民。山东、河南的流民也闻信涌来,无奈储蓄的存粮已不够供给。王想把广运仓的积粮也全部发放,这是备京师急用的,典守中官不许,王亲自前往力劝:“老百姓贫病交迫,很可能沦为盗贼。假如激起民变,你可是杀头的罪名,然后我再自请死罪。”中官不得已而答应。天顺年间,王再度被任命管理淮安、扬州的漕运,淮安人听说王又回来了,欢呼迎拜的人,数百里不绝。
跑得快的还能打上几拳,跑得慢的就没有福气了。人群围了几层,后来的大人们只能撩起官袍,抬起大脚朝着被众人包围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马顺猛踩。
于是,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并不是打架的专用服装,为显示官员的地位,他们的外袍比较宽大,有时走起路来还要提起下摆,免得踩到摔跤,而且这些大人们上朝还戴着乌纱帽,就这么一副装束,怎么能打架?
此时此刻也顾不得了,大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丢掉帽子,卷起官服,纷纷上前痛殴马顺,还有个别人打得兴起,甚至卷袖赤膊上阵。
往日不可一世的马顺此刻只剩下了求饶的份儿,但没有人理会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是王振的帮凶,他曾经逼死了刘球,逼死了很多被关入诏狱的大臣。
他罪有应得。
不一会儿,群臣们停止了打斗,因为马顺已经被打死。
但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这些杀红了眼的人把目光对准了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目瞪口呆。
他看着王竑冲了出来,看着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看着王竑嘴咬马顺,然后他看见群臣也冲了出来,一拥而上,把马顺团团围住,拳打脚踢。
最后,他看见马顺被打死,就当着他的面。
所有的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那些文质彬彬的大臣们,一下子变成野兽。朝堂之上,皇帝最大,大臣唯唯诺诺,不发一言,这才是想象中的朝堂。
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被丢的官帽、官服、腰带,一群近乎疯狂的人在进行殴斗,太监们也早已躲到了一边发抖,哀号声、痛骂声、还有拳头落在人肉上发出的沉闷而可怕的声音。
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不但那些年轻的官员们赤膊上阵,拳脚并用,连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臣也提着腰带,颤颤悠悠地走过来对着马顺踩上一脚,中间还不乏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
这是幻觉。
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朝廷,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方,是大明帝国的中枢,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斗殴场所,变成了擂台,变成了地狱。
如果是噩梦,就快点醒吧!
可是事实提醒了他,这不是在做梦,因为那些刚刚打死马顺的大臣们已经把目标锁定了他。他们睁着发红的眼,死死地盯着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嘴角还沾着人血的王竑。
下面的事情越发出乎朱祁钰的预料,大臣们竟然忘记了君臣名分,直接用手指着自己,要他把王振的余党交出来!
反了,要造反了!大臣竟然敢要挟皇帝(代理)!
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朱祁钰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礼数的,他吓得浑身发抖,面对群臣的质询,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旁边的侍候太监金英眼看局势危险,这样下去,朱祁钰本人都可能有危险,他立刻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
毛贵和王长随是王振的同党,金英这个时候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了大殿。
此时的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这两个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如同三天没吃饭的老虎见了肥羊,恶狠狠地扑了上去。
毛贵和王长随懵懵懂懂,屁股上挨了一脚,被踢进了朝堂,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的人朝自己冲了过来,然后就被雨点般的拳头和踢腿淹没。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此时大殿上三具尸体陈列,四处血迹斑斑。大臣们已经歇斯底里,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朝堂上四处乱窜,更多的人则是继续朝朱祁钰要人。
有些大臣觉得还不解恨,便把三个人的尸体挂到东安门外示众。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也吃够了王振的苦,纷纷上前痛殴尸体。
朝堂上更是热闹,既然朱祁钰没有下令逮捕王振的家人同党,那就自己动手!
大臣们自发自觉地找人去抓了王振的侄子王山,这位为荣华富贵来投奔自己叔叔的仁兄终于了解到了一个真理:
有得必有失。
他得到的是七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却是生命。
大臣们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打死了马顺,打死了毛贵、王长随,下面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个个把王振的同党们打死吗?
大臣们有的仍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王振。
参考消息
重量级太监金英
永乐五年,远征安南的张辅带回一批伶俐的孩子作为内臣使用,金英就在其中。仁宗、宣宗两朝,金英均伺候在皇帝身边。宣德七年,由于他的忠诚勤谨,而被赐予免死诏。金英笃信佛教,皇帝所赐的金银布帛全被他换成钱粮,建造寺庙、佛塔。正统十四年朝廷会审在押囚犯,金英端坐其中,尚书以下的官员只能旁列左右,可见权势之盛。王振这个人嫉妒心很强,虽然他势力很大,却也始终没有办法撼动金英分毫。
也有人不知前路如何,杀掉这三个人会不会遭到报复,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
更多的人则是拥到朱祁钰面前,向他要人,让他下令。
大臣的行为固然出气,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马顺的身份。
毛贵和王长随不过是宦官而已,但马顺却是锦衣卫指挥。我们说过,锦衣卫不但是特务机关,还担任皇帝的警卫。
大臣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当着锦衣卫的面打死了他们的长官,为什么这些锦衣卫却毫无行动呢?
这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场——朱祁钰。
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是绝对不敢乱来的。但如果他不说句话就此退朝的话,大臣们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了,因为局势混乱,而锦衣卫中有很多王振的同党(王山就是锦衣卫同知)。大臣们打死马顺是自发行为,那么难保没有几个像王竑一样的锦衣卫站出来,在王振同党的指挥下,打死几个大臣,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自发行为。
此时朱祁钰正打算做这样的事情,他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明白了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些几近疯狂的大臣和血肉横飞的场面,他害怕了。
朱祁钰选择了逃走,他要逃到宫里去。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朱祁钰真的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同党很可能会动手,马顺虽然功夫不怎么样,但他手下的锦衣卫要收拾这些文官还是很轻松的。
但此时群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不断地哭、骂,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
只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这个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并没有参加斗殴,虽然他也很恨马顺等人,但他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他只是旁观者和思考者。
他十分清楚,人已经打死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朱祁钰下令,但这位摄政已经被吓得脑袋不清醒了,现在竟然准备逃走。如果让王振余党抓住机会,给参与打人的大臣定下一个杀人之罪(马顺确实无罪),问题就麻烦了。
眼看朱祁钰准备开溜,于谦十分着急,这实在是千钧一发之刻,可是周围的人却一点也不清醒,四处吵吵嚷嚷。
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谦立刻向朱祁钰跑去,他要拦住这个人。
可是前面的群臣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于谦无奈,只好用力把人群分开,往前挤(排众直前)。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拉破,但他终究还是赶在朱祁钰逃走之前拦住了他。
于谦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等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
这响亮的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
大臣们也清醒过来,既然马顺等人已经定罪,那也就没什么事了。
稳定情绪的朱祁钰终于恢复了正常,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
群臣拍手称快,八月二十三日的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三个人在朝廷之上被活活打死,大臣们一下子从书呆子变成了斗殴能手,老少齐上阵,充分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把朝堂搞成了屠宰场,闹得鸡犬不宁,鲜血四溅,代行皇帝职权的朱祁钰也被结结实实地威胁了一把,弄得狼狈不堪。
大臣被打死,代理皇帝被威逼,居然还是发生在朝廷议事之时,这样的乱象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所以,当群臣们恢复正常,整理自己的着装,检查自己的伤势(大部分是误伤),并走出大殿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真是彻底疯狂了一把。
但有一点大臣们是很清楚的:打死马顺之后,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多亏了于谦啊。
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报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
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吏部尚书王直也感触万分,他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其中还是王山先生最惨,他被割了上千刀才死,这是因为大臣们提议,虽然王振已经死了,但还需要找个人来替代他受刑,方可有个交代(够狠)。
于是,从千里之外投奔王振的王山便替他的好亲戚受了此刑。七年富贵换了个凌迟,真是亏本买卖。
说实话,从法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王山、马顺等人并没有明显的罪行,被活活打死似乎没有理由。如果从程序上来说,大臣们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害致死,绝对算不上是正当防卫。
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十恶不赦之徒,正是因为他们,朝纲才会如此不振,国家才会如此混乱,数十万士兵才会送命,所以当他们出于义愤,打死这些王振同党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正义,他们自己的正义。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
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
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还在他手里,他就会不断地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闭为止。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解决的方法。
于谦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朱祁镇就是论斤卖也卖不到几个钱,但皇帝的这个名分却重如泰山。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再立一个皇帝。
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
换句话说,朱祁镇是不是皇帝,不是朱祁镇说了算,也不是你也先说了算,而是我们说了算。我说你手上的皇帝是假的,就一定是假的。
就算不是假货,也是个过期产品。
天下唯一的皇帝权威认证机构在我这里,想定期领工资?也先,你就别做梦了!
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
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这位仁兄当时只有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话都说不好,字也认不全,立他当皇帝就是抓瞎。
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朱祁钰。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算是他的儿子(非己出),立刻就同意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自己不想干这份工作。
这套把戏我们也见得多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肯定,朱祁钰先生确实不是虚情假意,他真的不想当皇帝。
太危险了。
当皇帝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还可能被人家抓去做俘虏,几年回不了家。
这些且不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心有余悸:自己手下的这帮人根本不听使唤,而且似乎对斗殴很有兴趣。要是哪天重新来这么一次,没准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况且目前敌军随时可能攻过来,京城万一不保,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多久,灭国的责任却要担在自己头上。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这个皇帝,不做也罢。
可是事情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不做不行!
于谦不由得他不做皇帝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必须立一个皇帝,你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要做!
而于谦的理由也很充分:“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
于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自愿”了。
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而朱祁镇先生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均以新皇帝为准。
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想必是不太安心的,他这才明白,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要你干你就要干,不干也不行。
要处理政务,要承担风险,要对大明帝国负责,千头万绪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能偷懒、不能怠慢,即使做对了很多事,但只要在一个问题上出现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遗臭万年。
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啊。
从朱祁钰先生推辞干皇帝的行动上看,他是认识到了这些的,但同时,他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皇位的魔力。
如果干皇帝这么不好,为什么从古至今,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惜性命,积极参加竞争,要做这份工作呢?
因为做皇帝虽然辛苦,却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最有权威的工作,天老大,我老二,君临天下,谁敢不服!
事实证明,封建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且成瘾性极大,一旦尝试,极易形成药物性依赖,无有效方法自动根除,易复吸。
唯一的戒除方法是死亡。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也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镇会一直做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钰则是安心做一个藩王弟弟,逢年过节弟弟会登门给哥哥拜年,互致问候。
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
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尝试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
于谦的战前准备
奇迹并没有发生,他毫无例外地进入了成瘾者的行列。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无论朱祁钰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至少在目前,于谦终于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防守北京的任务上了。在他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军队的素质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从八月到九月,于谦不断地忙碌着,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来处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因为他很明白,现在他正在和时间赛跑,多争取一点时间,多做一点事情,胜利的把握就大一分。
到了九月下旬,京城的防卫基本完善。
也先,来吧,我等着你!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但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明朝的内部局势
全埋在土木堡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
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既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参考消息
为难的藩国
在筹备军事布防的阶段,于谦还做了一件事:派辽东指挥王武前往朝鲜借兵。这位特使在朝鲜接受了一番隆重的招待之后,一开口就要借兵十万。朝鲜素不重兵,兵力本来就少,举国上下能否调出十余万兵都是个问题,何况在短期之内就要做长途支援?有心无力之下,朝鲜国王据实以告。但是朝鲜政府依旧担心天朝责难,于九月十九日,特派专使前往北京解释清楚。不过北京此时忙的忙、乱的乱,谁也没工夫再提这茬儿,借兵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秋后算账
于谦下达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国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起来。
这些军队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们日夜兼程地行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赶到京城。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们不知道也先会什么时候打过来,但他们知道的是,也先迟早会打过来,只要能够在此之前赶到京城,胜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动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敌人。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军事上的准备已经开始,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与此同时,一场政治风暴也即将到来。
“把王振千刀万剐!”
这是很多大臣的心声,理由也很简单,王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自从掌权以来,以诬陷整人为日常爱好,谁敢不服从他就收拾谁,很多大臣因为一言不合就被他打入大牢。而且他还主动索取贿赂,谁敢不给就没有好下场,如此行径,简直视文武百官为无物。
此外他还勾结锦衣卫,把这个特务机构变成他的整人机构,无数官员都吃过他的苦头。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王振的无能和愚蠢才最终导致了土木堡的失败,朝廷精英和多年积累就这么毁在一个小人的手中。就在二十多年前,大明帝国还曾经横扫天下,势不可挡,之后仁宣之治,天下太平,如此强大之帝国,居然葬送在一个死太监的手里,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当然了,在士大夫们的心中,还有一个痛恨王振的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不太方便说出来。
既然士大夫们不愿意说,我就替他们说吧,这个心中暗藏的理由,就是出身。
士大夫们发奋读书,寒窗十年,经过几十场考试,三场大考(有的只有两场),淘汰无数的才子同仁,才换来了头上乌纱和手中权印,而且考上了也不代表你就前途似锦,运气好的,可以混个翰林,运气不好的连御史也干不了,只能派到下面干个七八品小官,熬资历几十年下来,最后混个从三品退休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学问有限(不成器的学官)、能力不足(土木堡就是明证)、身体残疾(职业限制)、道德败坏(贪污受贿),却能够一下子独掌大权,号令天下!
死太监,你凭什么!
客观地看,士大夫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他们日夜操劳、处理政务,且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却要听从这个司礼监的命令,看着他胡作非为,也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而这个愚蠢的司礼监不但祸害朝政,现在还害得国将不国,惊涛四起,几十万士兵和文武官员因他而死,事情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
但此时的于谦似乎顾不上这些,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八月二十一日,于谦正式接替了邝埜的位置,成为兵部尚书,正式执掌兵部权力。
兵部尚书于谦并没有升官的喜悦,因为也先一旦打来,这个官能当多久还是个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手边的众多问题,保卫京城和国家的安全。此时的于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朝政的实际控制者。
不过日理万机的于谦大人其实尚未意识到,他正坐在火山口上,还是一座活火山。
八月二十三日,火山爆发。
这一天的清晨,大臣们如往常一样,准备上朝议事,但谁也没有想到,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朝堂斗殴即将开始。
这也是整个明代朝廷最为混乱的一天。
朝会由朱祁钰主持,他开始询问大臣们有何事上奏。
话音未落,一人大步迈出,高声说道:“臣有奏本!”
导火线就此点燃。
这个上奏的人名叫陈镒。
陈镒,苏州人,都察院右都御史,为官清廉,极其痛恨王振,此次的惨败使他痛心疾首,便下定决心,要一举铲除王振一党。
他厉声说道:“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害得皇上身陷敌营,如此恶行,不灭族不足以安人心,平民愤!”
语气如此严厉,坐在上面的朱祁钰也被吓了一跳。
可是陈镒却越说越气愤,越激动,想起无辜受难的同僚和百姓,竟然痛哭失声。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镒的这一哭激起了大臣们的愤怒,他们开始不顾礼仪,争相向朱祁钰弹劾王振。
一时之间,朝堂上乱了起来,上奏声、骂人声、痛哭声此起彼伏,纷乱程度实在可比集贸市场。
朱祁钰初登大位,还不是皇帝,只不过代行职权而已,见到这个阵势,吓得不轻,下面的大臣们像连珠炮般地说着话,旁边还夹杂着哭骂声,压根就听不清他们在说些什么,可怜的朱祁钰根本反应不过来。
突然,朝堂上的喧嚣平静了下来,下面的大臣都用一种极为可怕的眼神看着他,原来弹劾的人已经说完了,等着他的裁决,基本意见就一条:
“杀其同党,灭其全族!”
这可是大事啊,怎么能做得了主呢?朱祁钰胆战心惊地再三考虑,还是不敢做出决断,便下了一道命令: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仅仅是一道谕令,也是炸药包,是增加爆炸威力的炸药包。
再议?何时再议?再议又如何?再议之后再议?
你糊弄谁呢?!
这些久经宦海的大臣们绝不会被这句话打发走。他们知道,如果错过了今天这个机会,此事就会石沉大海,王振虽然死了,但他的同党还会继续操纵朝政,今天发言的人必定遭殃,国家也就完了。
为国为己,只能拼了!死也要死在今天,死在这里!
谕令已经传达了多次,可是大臣们就是不走。
大臣们似乎达成了默契,没有一个人动,只是不停地痛骂、痛哭、死死地盯着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吓得脸都发白了,旁边传谕令的太监金英也不停地擦汗,这种阵势他也从没有见过,实在太可怕了。
朱祁钰开始认识到,今天不说出个一二三,他是回不去了。
当权者的沉默彻底激怒了大臣们,王振的倒行逆施、仗势欺人又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在土木堡之战中,这些大臣们也多有亲属、同年毙命。新仇旧恨,如此罪大恶极之人竟然得不到处罚,天理何在!
正当大臣们的情绪即将达到顶点时,一个不识相的家伙出现了。
锦衣卫指挥马顺一直都是王振的死党,帮着他干了不少坏事,侍讲学士刘球就是被他派人杀害的,此事尽人皆知,只是由于其势力太大,一直没有人动他。
此时,这位马顺出马了,他仗着有皇帝的谕令,竟然呵斥群臣,让他们立刻出去。
马顺的行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
找死。
就这样,由陈镒点火,朱祁钰加炸药,马顺最终引爆,三方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即将演出了明史中朝廷最为精彩火爆的一幕。
大臣们本已愤怒到了极点,哭骂声越来越大,王振的同党马顺偏偏这时跳出来,大耍威风。按理说,他们应该更加愤怒才是,可是此时这些愤怒的人们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之中。
参考消息
马顺其人
马顺是个卑微的小人,他身体虽然健全,心理却有些扭曲。为了投靠在王振门下,以堂堂一个锦衣卫指挥使的身份,竟然管王振叫爹,举凡过年过节,都亲自送礼上门,执子侄礼——磕头。迎面遇上王振时,他就会立刻滚鞍下马,伺候一旁。王振于是也很给面子,交代了马顺许多事情,比如杀人放火、栽赃陷害等等。毕竟是做锦衣卫的,马顺这一套做起来很顺手,很快就成了王振的左膀右臂。
可怕的沉默。
这种沉默是愤怒的顶点。
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那么多的屈辱,那么多的悲痛,毫无道理的欺压侮辱,亲人好友的战死被俘,现在到了这个地步,竟然还在作威作福。
够了,足够了。
不用再压抑自己的愤怒,不用再忍受无耻的欺凌!
动手!
殴斗
马顺还在扬扬得意地呵斥着大臣们,往日他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看来,今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突然,有一人跑出大臣行列,朝自己猛冲过来!还没有等他缓过神来,头发已经被狠狠地抓住,脸上重重地挨了好几下。
终于开始了。
第一个动手的是户科给事中王竑。
王竑是个言官,平时的工作就是监察弹劾。此人脾气急躁,性格耿直,早就看王振一党不顺眼,而国家沦落到这个地步他也十分痛心,更加痛恨王振一伙。眼见王振已死,马顺还敢如此嚣张,他不由得怒上心头。
什么都别谈了,来真格的吧!
马顺,看我打不死你!
他冲上前去,抓住马顺的头发,先用手中的朝笏劈头盖脸地向马顺打去。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到后来,兵器也不要了,索性赤手空拳上阵,拿出看家本领王八拳,一套拳法用得如行云流水,密不透风,拳头暴雨般落在马顺的身上,边打还边骂:
“到了这个时候,你还敢嚣张!”
他越打越怒,越打越气,情绪激动到极点,竟然干出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王竑觉得这样还不足以出气,于是放弃了拳脚,抓住马顺,竟然用嘴咬下了他脸上的一块肉!
疯了,彻底疯了。
这里我们从技术层面评点一下王竑的这一系列斗殴动作,他上来后首先抓住马顺的头发,抓头发这招在打架中应该说是很常用的,用这一招开头,说明他确实有一定打架经验。
但考虑到他本人是文官,平时主要工作是上奏折,所以暂不考虑他是武林高手的可能,其使用王八拳的可能性很大。而从他动嘴咬人这一点上看,他确实是气愤到了极点。因为男性打架过程中,用这招往往会被人瞧不起,所以除非万不得已,这一招是不会使出来的。
他已愤怒到了极点。
此时倒在地上的马顺是痛到了极点,也吓到了极点。他绝想不到,竟然有人敢在朝堂之上、皇帝面前动手,平时一呼百应、毕恭毕敬的大臣竟然变成了恶狼。
马顺已经十分痛苦了,但更让他痛苦的还在后头。
王竑的这一举动也惊呆了站在一旁的大臣们,但只在片刻之间,他们已经反应过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王振那帮人竟然还敢欺凌自己,实在是让人忍无可忍!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该出手时就出手!
于是,在王竑动手之后,大臣们立刻蜂拥而上,几个跑得快的先赶了上去,对着马顺拳打脚踢就是一顿暴打,很快马顺就被团团围住,无数双拳头,无数只脚朝他身上招呼,转瞬之间,他已经是遍体鳞伤。
参考消息
好官王竑
朝堂斗殴事件后,王名声大振,也得到了提拔。景泰二年,他被授任巡抚苏皖。难得的是,他的为官操守一直保持得很好。景泰二年,江北徐淮连遭水灾,饿殍遍野,王一面上疏,一面还未等到答复,就开仓济民。山东、河南的流民也闻信涌来,无奈储蓄的存粮已不够供给。王想把广运仓的积粮也全部发放,这是备京师急用的,典守中官不许,王亲自前往力劝:“老百姓贫病交迫,很可能沦为盗贼。假如激起民变,你可是杀头的罪名,然后我再自请死罪。”中官不得已而答应。天顺年间,王再度被任命管理淮安、扬州的漕运,淮安人听说王又回来了,欢呼迎拜的人,数百里不绝。
跑得快的还能打上几拳,跑得慢的就没有福气了。人群围了几层,后来的大人们只能撩起官袍,抬起大脚朝着被众人包围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的马顺猛踩。
于是,这些平日温文尔雅、埋头苦读的书呆子们一改往日之文雅举止,无论打过架与否,无论是翰林还是堂官,也无论年龄大小、官位高低,纷纷赤膊上阵。
要知道,明代的官服并不是打架的专用服装,为显示官员的地位,他们的外袍比较宽大,有时走起路来还要提起下摆,免得踩到摔跤,而且这些大人们上朝还戴着乌纱帽,就这么一副装束,怎么能打架?
此时此刻也顾不得了,大人们压抑不住心中的愤怒,丢掉帽子,卷起官服,纷纷上前痛殴马顺,还有个别人打得兴起,甚至卷袖赤膊上阵。
往日不可一世的马顺此刻只剩下了求饶的份儿,但没有人理会他,因为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人是王振的帮凶,他曾经逼死了刘球,逼死了很多被关入诏狱的大臣。
他罪有应得。
不一会儿,群臣们停止了打斗,因为马顺已经被打死。
但事情不能就这样完结,这些杀红了眼的人把目光对准了坐在上面的朱祁钰。
朱祁钰目瞪口呆。
他看着王竑冲了出来,看着王竑抓住了马顺的头发,看着王竑嘴咬马顺,然后他看见群臣也冲了出来,一拥而上,把马顺团团围住,拳打脚踢。
最后,他看见马顺被打死,就当着他的面。
所有的这些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那些文质彬彬的大臣们,一下子变成野兽。朝堂之上,皇帝最大,大臣唯唯诺诺,不发一言,这才是想象中的朝堂。
可是现在,满地都是被丢的官帽、官服、腰带,一群近乎疯狂的人在进行殴斗,太监们也早已躲到了一边发抖,哀号声、痛骂声、还有拳头落在人肉上发出的沉闷而可怕的声音。
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不但那些年轻的官员们赤膊上阵,拳脚并用,连一些五六十岁的老臣也提着腰带,颤颤悠悠地走过来对着马顺踩上一脚,中间还不乏一些尚书、侍郎之类的高官。
这是幻觉。
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是朝廷,是皇帝与大臣们议事的地方,是大明帝国的中枢,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斗殴场所,变成了擂台,变成了地狱。
如果是噩梦,就快点醒吧!
可是事实提醒了他,这不是在做梦,因为那些刚刚打死马顺的大臣们已经把目标锁定了他。他们睁着发红的眼,死死地盯着他,其中也包括那个嘴角还沾着人血的王竑。
下面的事情越发出乎朱祁钰的预料,大臣们竟然忘记了君臣名分,直接用手指着自己,要他把王振的余党交出来!
反了,要造反了!大臣竟然敢要挟皇帝(代理)!
但在这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朱祁钰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礼数的,他吓得浑身发抖,面对群臣的质询,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旁边的侍候太监金英眼看局势危险,这样下去,朱祁钰本人都可能有危险,他立刻派人去找毛贵和王长随。
毛贵和王长随是王振的同党,金英这个时候去找他们,实在是不怀好意。
两人被连拉带拽地拖到金英面前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金英也没有和他们废话,一脚把他们踢进了大殿。
此时的大臣们还在威逼朱祁钰,突然看见这两个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就如同三天没吃饭的老虎见了肥羊,恶狠狠地扑了上去。
毛贵和王长随懵懵懂懂,屁股上挨了一脚,被踢进了朝堂,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见到一群衣冠不整、凶神恶煞的人朝自己冲了过来,然后就被雨点般的拳头和踢腿淹没。
很快,两人也被打死。
此时大殿上三具尸体陈列,四处血迹斑斑。大臣们已经歇斯底里,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朝堂上四处乱窜,更多的人则是继续朝朱祁钰要人。
有些大臣觉得还不解恨,便把三个人的尸体挂到东安门外示众。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也吃够了王振的苦,纷纷上前痛殴尸体。
朝堂上更是热闹,既然朱祁钰没有下令逮捕王振的家人同党,那就自己动手!
大臣们自发自觉地找人去抓了王振的侄子王山,这位为荣华富贵来投奔自己叔叔的仁兄终于了解到了一个真理:
有得必有失。
他得到的是七年的荣华富贵,付出的却是生命。
大臣们仍然处于混乱之中,打死了马顺,打死了毛贵、王长随,下面该怎么办呢?难道要一个个把王振的同党们打死吗?
大臣们有的仍然怒发冲冠,破口大骂王振。
参考消息
重量级太监金英
永乐五年,远征安南的张辅带回一批伶俐的孩子作为内臣使用,金英就在其中。仁宗、宣宗两朝,金英均伺候在皇帝身边。宣德七年,由于他的忠诚勤谨,而被赐予免死诏。金英笃信佛教,皇帝所赐的金银布帛全被他换成钱粮,建造寺庙、佛塔。正统十四年朝廷会审在押囚犯,金英端坐其中,尚书以下的官员只能旁列左右,可见权势之盛。王振这个人嫉妒心很强,虽然他势力很大,却也始终没有办法撼动金英分毫。
也有人不知前路如何,杀掉这三个人会不会遭到报复,只是呆呆地坐在地上。
更多的人则是拥到朱祁钰面前,向他要人,让他下令。
大臣的行为固然出气,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自己靠近。
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马顺的身份。
毛贵和王长随不过是宦官而已,但马顺却是锦衣卫指挥。我们说过,锦衣卫不但是特务机关,还担任皇帝的警卫。
大臣们没有意识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当着锦衣卫的面打死了他们的长官,为什么这些锦衣卫却毫无行动呢?
这是因为还有一个人在场——朱祁钰。
朱祁钰是当前的摄政,如果没有他的命令,锦衣卫是绝对不敢乱来的。但如果他不说句话就此退朝的话,大臣们的生命安全就很难保证了,因为局势混乱,而锦衣卫中有很多王振的同党(王山就是锦衣卫同知)。大臣们打死马顺是自发行为,那么难保没有几个像王竑一样的锦衣卫站出来,在王振同党的指挥下,打死几个大臣,这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自发行为。
此时朱祁钰正打算做这样的事情,他已经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神来,明白了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些几近疯狂的大臣和血肉横飞的场面,他害怕了。
朱祁钰选择了逃走,他要逃到宫里去。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朱祁钰真的走了,那么锦衣卫和王振的同党很可能会动手,马顺虽然功夫不怎么样,但他手下的锦衣卫要收拾这些文官还是很轻松的。
但此时群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还在不断地哭、骂,要朱祁钰给王振定罪。
只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的头脑,意识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这个人正是于谦。
于谦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他并没有参加斗殴,虽然他也很恨马顺等人,但他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他只是旁观者和思考者。
他十分清楚,人已经打死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朱祁钰下令,但这位摄政已经被吓得脑袋不清醒了,现在竟然准备逃走。如果让王振余党抓住机会,给参与打人的大臣定下一个杀人之罪(马顺确实无罪),问题就麻烦了。
眼看朱祁钰准备开溜,于谦十分着急,这实在是千钧一发之刻,可是周围的人却一点也不清醒,四处吵吵嚷嚷。
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谦立刻向朱祁钰跑去,他要拦住这个人。
可是前面的群臣已经排得密密麻麻,于谦无奈,只好用力把人群分开,往前挤(排众直前)。
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在拥挤之中,于谦的衣袖也被拉破,但他终究还是赶在朱祁钰逃走之前拦住了他。
于谦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等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
这响亮的声音终于惊醒了朱祁钰。他明白,如果现在不给这些人一个说法,局势将无法稳定,于是他依照于谦的话下达了命令。
大臣们也清醒过来,既然马顺等人已经定罪,那也就没什么事了。
稳定情绪的朱祁钰终于恢复了正常,他接着下令把王振的侄子王山绑至刑场,凌迟处死!
群臣拍手称快,八月二十三日的这场风波就此平息。
三个人在朝廷之上被活活打死,大臣们一下子从书呆子变成了斗殴能手,老少齐上阵,充分地发泄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把朝堂搞成了屠宰场,闹得鸡犬不宁,鲜血四溅,代行皇帝职权的朱祁钰也被结结实实地威胁了一把,弄得狼狈不堪。
大臣被打死,代理皇帝被威逼,居然还是发生在朝廷议事之时,这样的乱象在明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所以,当群臣们恢复正常,整理自己的着装,检查自己的伤势(大部分是误伤),并走出大殿时,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真是彻底疯狂了一把。
但有一点大臣们是很清楚的:打死马顺之后,锦衣卫已经磨刀霍霍,如果不是于谦在那一刻挺身而出拉住朱祁钰,为他们正名的话,能不能活着走出大殿来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多亏了于谦啊。
当于谦走出左掖门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对他报以敬佩的目光。如果说在五天前他们对这个怒吼的人还有什么疑虑的话,现在他们已经有了新的共识:
这个人一定能够独撑危局,力挽狂澜。
吏部尚书王直也感触万分,他十分激动地握住于谦的手,对他说道:“国家全靠你了,今天这种情况,就是有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王振的罪行彻底得到了清算,他的家产被查收,而他的家人也被杀得一干二净,其中还是王山先生最惨,他被割了上千刀才死,这是因为大臣们提议,虽然王振已经死了,但还需要找个人来替代他受刑,方可有个交代(够狠)。
于是,从千里之外投奔王振的王山便替他的好亲戚受了此刑。七年富贵换了个凌迟,真是亏本买卖。
说实话,从法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王山、马顺等人并没有明显的罪行,被活活打死似乎没有理由。如果从程序上来说,大臣们的行为应该属于故意伤害致死,绝对算不上是正当防卫。
但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些人都是十恶不赦之徒,正是因为他们,朝纲才会如此不振,国家才会如此混乱,数十万士兵才会送命,所以当他们出于义愤,打死这些王振同党的时候,他们已经实现了正义,他们自己的正义。
最后一个麻烦
军队开到了,粮食充足了,王振的余党也彻底清除了,在于谦的努力下,很多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但他还有最后一个麻烦,这也是最大的一个麻烦:
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呢。
很明显,也先把朱祁镇当成了一张信用卡,把大明帝国当成了提款机,只要人还在他手里,他就会不断地刷这张无限额的金卡,直到把银行刷倒闭为止。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想一个解决的方法。
于谦清楚地认识到,朱祁镇之所以会成为也先手中的王牌,不是因为他是朱祁镇,而是因为他是皇帝。
朱祁镇就是论斤卖也卖不到几个钱,但皇帝的这个名分却重如泰山。
其实解决方法很简单——再立一个皇帝。
因为皇帝不是你朱祁镇的,而是大明帝国的,这个名分可以给你,也可以给别人。
换句话说,朱祁镇是不是皇帝,不是朱祁镇说了算,也不是你也先说了算,而是我们说了算。我说你手上的皇帝是假的,就一定是假的。
就算不是假货,也是个过期产品。
天下唯一的皇帝权威认证机构在我这里,想定期领工资?也先,你就别做梦了!
方针已定,那么立谁呢?
最先被考虑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不过这位仁兄当时只有三岁,别说处理朝政,话都说不好,字也认不全,立他当皇帝就是抓瞎。
唯一可能的人选只有朱祁钰。
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立朱祁钰为皇帝。
皇太后倒是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朱祁钰也算是他的儿子(非己出),立刻就同意了。
但意想不到的是,朱祁钰推辞了,他说自己不想干这份工作。
这套把戏我们也见得多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可以肯定,朱祁钰先生确实不是虚情假意,他真的不想当皇帝。
太危险了。
当皇帝要率队出征,路途辛苦,运气不好还可能被人家抓去做俘虏,几年回不了家。
这些且不说,八月二十三日那天发生的事情,更是让他心有余悸:自己手下的这帮人根本不听使唤,而且似乎对斗殴很有兴趣。要是哪天重新来这么一次,没准挨打的就是自己了。
况且目前敌军随时可能攻过来,京城万一不保,这个皇帝也干不了多久,灭国的责任却要担在自己头上。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这个皇帝,不做也罢。
可是事情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不做不行!
于谦不由得他不做皇帝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必须立一个皇帝,你朱祁钰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必须要做!
而于谦的理由也很充分:“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说的是真话。
于是,在于谦和其他大臣们的坚持下,朱祁钰终于“自愿”了。
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钰正式即大明皇帝位,定年号为景泰,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而朱祁镇先生的皇帝身份自即日起失效,改为太上皇。此后凡新旧皇帝冲突者,均以新皇帝为准。
坐在皇位上的朱祁钰想必是不太安心的,他这才明白,皇帝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要你干你就要干,不干也不行。
要处理政务,要承担风险,要对大明帝国负责,千头万绪的事情摆在眼前,不能偷懒、不能怠慢,即使做对了很多事,但只要在一个问题上出现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遗臭万年。
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啊。
从朱祁钰先生推辞干皇帝的行动上看,他是认识到了这些的,但同时,他也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皇位的魔力。
如果干皇帝这么不好,为什么从古至今,还有那么多的人不惜性命,积极参加竞争,要做这份工作呢?
因为做皇帝虽然辛苦,却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感、最有权威的工作,天老大,我老二,君临天下,谁敢不服!
事实证明,封建皇权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东西,且成瘾性极大,一旦尝试,极易形成药物性依赖,无有效方法自动根除,易复吸。
唯一的戒除方法是死亡。
朱祁钰和他的哥哥一样,也是个温和的人,兄弟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关系很好,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镇会一直做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钰则是安心做一个藩王弟弟,逢年过节弟弟会登门给哥哥拜年,互致问候。
但历史的机缘巧合,将兄弟俩人推到了十字路口。
朱祁钰带着不安的心情登上了皇位,并尝试了皇权的第一口滋味。
于谦的战前准备
奇迹并没有发生,他毫无例外地进入了成瘾者的行列。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
无论朱祁钰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至少在目前,于谦终于解决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他可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防守北京的任务上了。在他的努力下,京城人心渐渐稳定下来,军队的素质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于谦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位兵部尚书有能力带领他们击败任何敌人。
从八月到九月,于谦不断地忙碌着,大到粮食储备、军队训练,小到城内治安、修补城墙,所有的问题都要他来处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休息日,没有假期,因为他很明白,现在他正在和时间赛跑,多争取一点时间,多做一点事情,胜利的把握就大一分。
到了九月下旬,京城的防卫基本完善。
也先,来吧,我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