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罪人荀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到了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的学者们继承汉代儒家的学风,认真阅读经文,考证历史,对荀子进行了重新评价。
他们认为,宋代和明代的理学家们没有读明白荀子的书就枉加评论,是不对的。比如,在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儒家类》中,评价《荀子》这本书的时候,清代的学者就指出,荀子讲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伪”字,不能当作真伪的伪来讲,而是人为的意思。荀子说的人的本性,是不可学、不可事的先天的本性。凡不是人天生的,在后天学习来的性情,都叫作“伪”,也就是人为。宋代和明代的理学家们,抓住荀子的这个“伪”字,大做文章,进行攻击,是不对的。
他们说,“平心而论,卿之学原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①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公正的0
至此,历史上对荀子的不公平评价是不是就有了一个正确的结论?
不然,《四库全书》的学者对荀子的评价还不算是结论。
到清代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将的维新派,对荀子的评价不但没有沿着《四库全书》学者的公正评价继续下去,反而又把荀子作为口诛笔伐的主要目标。
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荀子:“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乡愿是什么?乡愿是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伪君子。孔子把乡愿叫作“德之贼也”13。
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将的维新派,要把荀子作为批判的主要目标呢?
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图存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维新派想学习日本,反对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但是,他们以光绪皇帝为后台来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封建制度本是维护皇权的,背靠着皇帝反对封建,改良政治,这种改良能行得通吗?
所以,他们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彻底反封建,想出来一个办法,叫作“托古改制”。他们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
改良政治,反对封建,拿谁来做批判对象呢?他们就拿一向不被官方尊崇的荀子做祀子,用批判荀子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专制思想。这样,在维新派的眼中荀子就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可恨的罪人。
谭嗣同把批判的矛头集中在“三纲五常”上面大做文章。
所谓的“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他们说,孔子讲的“太平世”,就是大同民主的世界。荀子篡改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尊君统。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到战国以后被荀子断绝了。由于战国末期荀学的产生,才有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才有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宋明理学。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最束缚中国人的思想,窒息人的灵魂,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受到禁锢,长久不能解脱,使民生遭受到极大的苦难。这个苦难的源头就是荀子。
维新派反对封建束缚,宣传民主思想,应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他们把以宋儒为代表的儒学弊端和两千年的封建纲常制度全部算在荀子的头上,就很不公平。
“三纲”和“五常”是荀子提出来的吗?不是。是由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来的,但董仲舒并没有把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从南宋的思想家朱熹开始,将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和“五常”两个概念联在一起应用,把它作为人的行为纲领。在荀子的著作中是找不到这个词语的。
宋代的理学家程颐、苏拭、朱熹等人一向把荀子的学说视为儒学的
异端,极力排斥和贬低荀子。清代维新派主将谭嗣同却把被宋明理学家排斥和批判的荀子拿出来当作宋明理学的根子来批判,岂不是天大的冤枉吗?
这绝不是一个误会,而是维新派领袖们的政治需要,行为策略。
到了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的学者们继承汉代儒家的学风,认真阅读经文,考证历史,对荀子进行了重新评价。
他们认为,宋代和明代的理学家们没有读明白荀子的书就枉加评论,是不对的。比如,在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儒家类》中,评价《荀子》这本书的时候,清代的学者就指出,荀子讲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伪”字,不能当作真伪的伪来讲,而是人为的意思。荀子说的人的本性,是不可学、不可事的先天的本性。凡不是人天生的,在后天学习来的性情,都叫作“伪”,也就是人为。宋代和明代的理学家们,抓住荀子的这个“伪”字,大做文章,进行攻击,是不对的。
他们说,“平心而论,卿之学原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①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公正的0
至此,历史上对荀子的不公平评价是不是就有了一个正确的结论?
不然,《四库全书》的学者对荀子的评价还不算是结论。
到清代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将的维新派,对荀子的评价不但没有沿着《四库全书》学者的公正评价继续下去,反而又把荀子作为口诛笔伐的主要目标。
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荀子:“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乡愿是什么?乡愿是言行不符,伪善欺世的伪君子。孔子把乡愿叫作“德之贼也”13。
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主将的维新派,要把荀子作为批判的主要目标呢?
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变法图存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维新派想学习日本,反对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但是,他们以光绪皇帝为后台来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封建制度本是维护皇权的,背靠着皇帝反对封建,改良政治,这种改良能行得通吗?
所以,他们不敢公开同封建正统思想对立,彻底反封建,想出来一个办法,叫作“托古改制”。他们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借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
改良政治,反对封建,拿谁来做批判对象呢?他们就拿一向不被官方尊崇的荀子做祀子,用批判荀子来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专制思想。这样,在维新派的眼中荀子就成为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可恨的罪人。
谭嗣同把批判的矛头集中在“三纲五常”上面大做文章。
所谓的“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他们说,孔子讲的“太平世”,就是大同民主的世界。荀子篡改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尊君统。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到战国以后被荀子断绝了。由于战国末期荀学的产生,才有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才有了维护封建专制的宋明理学。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最束缚中国人的思想,窒息人的灵魂,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受到禁锢,长久不能解脱,使民生遭受到极大的苦难。这个苦难的源头就是荀子。
维新派反对封建束缚,宣传民主思想,应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他们把以宋儒为代表的儒学弊端和两千年的封建纲常制度全部算在荀子的头上,就很不公平。
“三纲”和“五常”是荀子提出来的吗?不是。是由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来的,但董仲舒并没有把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从南宋的思想家朱熹开始,将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和“五常”两个概念联在一起应用,把它作为人的行为纲领。在荀子的著作中是找不到这个词语的。
宋代的理学家程颐、苏拭、朱熹等人一向把荀子的学说视为儒学的
异端,极力排斥和贬低荀子。清代维新派主将谭嗣同却把被宋明理学家排斥和批判的荀子拿出来当作宋明理学的根子来批判,岂不是天大的冤枉吗?
这绝不是一个误会,而是维新派领袖们的政治需要,行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