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风暴前夕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锦绣大明最新章节!
在经过去年年边那一连串叫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变故后,北京城和朝廷局势又重新变得与之前一般平静。
唯一稍微起了些波澜的,就是在年后不久所公布出来的一个消息,工部侍郎左云迁竟私通白莲教逆贼和蒙人奸细,企图搅乱上元灯会不说,甚至还欲图对天子不利。
对此,许多朝臣是不信的,这不光是因为宣布这一罪行的乃是锦衣卫,他们可是以屈打成招,冤枉朝臣所著称的。更因为这不符合常理,身为工部侍郎的左云迁几乎可算是位极人臣了,试问他又有什么理由去做这等损人不利己,甚至可说是丧心病狂的事情呢?
只是随着锦衣卫不断把一些证据拿出来,比如那些做了手脚的花灯,比如建言让杨晨统筹庆典的文书,再加上左云迁自己的供状,渐渐的,那些不信任的声音也就渐渐消失了。
虽然事情还有诸多疑点,很多人都相信这其中必然有锦衣卫做了手脚,但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谁又会为了一个将死之人开口呢?何况这案子可事关通敌和通白莲教这两件最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这些早成了精的官员们自然不会为抱打不平而将自己陷于危险和怀疑之中。
于是到了三月间,当左云迁被开刀问斩,他的家人被发配边远时,也就没人再开口为其喊冤了。同时,朝廷内外还被另一件由此引申出来的事情所吸引了目光。
随着左云迁正式定罪问斩,他离开所空出来的工部侍郎之位就开始被不少人所觊觎了。
从朝堂整个权力架构来看,工部在六部衙门里是敬佩末座的存在,论权力它不如吏部和户部,论重要性和威严,它不如刑部和兵部,而论起在朝臣心目中的声望,它更是远不如清贵的礼部。这从朝堂之上惯常的排位之说也能看出些端倪来,时人称呼六部,总会以吏户礼兵刑工来论座次。
但即便如此,工部依然是朝中六部之一,是天下间最大的包工头,举凡全国各处的工程款项,甚至是紫禁城里的修缮之事,都要从这衙门里过一道手,其地位依然是不容人小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天下最大的包工头衙门,其中的油水可着实丰盛得很,是所有官员都眼红的所在了。
而工部侍郎作为其中的第二把手,无论是权力还是可能得到的好处,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纵然在朝中大事上的话语权并不充足,但光是来钱这一点,就已叫人垂涎三尺了。
所以当确信左云迁已完蛋之后,就有不少官员开始打起了他去后这个位置的主意。整个年后一段时日里,各家势力更是各显神通,用了诸般手段来夺取这个位置。
可结果却大大地出人意料,最终接任这个位置的,居然是被许多人所忽视的原工部郎中杨晨!
人们所以看轻他,既因他在朝中根基不固——他入京为官才不过五六年工夫,而且在短时间里能坐到这个位置已实属难得,实在没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了;更因为其年纪太轻,现在朝中部堂一级的高官可多是五十以后的老人,他不过三十多岁,论资历,论能力又怎么可能与这些高官平起平坐呢?
可结果就是如此的出人意料,纵然许多觊觎这个位置的人用尽了手段,走了许多的门路,可结果还是让这位不声不响的杨郎中拔了头筹。
而朝廷随后给出来的理由也很充分,杨晨自入京后一直都在工部当差,而且一向办事勤勉周到,多次立功。这工部侍郎与尚书不同,那是要干实事的,自然需要更精于此道的人来坐这个位置了。
至于年龄问题,就更不值一提了,朝廷可从未有明令强制要求多少岁后才能坐上某个位置哪。只要是真有才干,且忠心王事之人,朝廷自会破格提拔任用。
这一番话解释下来自然是冠冕堂皇,叫人无法反驳,但私底下,众人还是能够明白这其中藏了什么玄机的。这位杨郎中,不,现在该称其为杨侍郎了,他本身虽然没什么根底,但其兄弟可是叫人畏惧的锦衣卫都督杨震,显然在这事上,杨都督一定是没少尽力了。
在想明白这些后,那些官员就更不敢多作议论了。谁都知道锦衣卫要是想针对谁了,其手段是有多么残酷的。对上这样可怕的存在,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而且很快地,暗地又出现了一些流言,说是左云迁所以会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其挡了杨晨上进之路了。另外,在随后对工部侍郎一位争夺中,杨都督也曾和几位重要的朝臣见过面,据说他当场拿了些东西给几位大人看了,然后他们就应允了杨震的要求,从而支持由杨晨坐上工部侍郎之位。
当然,这些都只是流传在私底下,却上不得台面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却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一个事实,如今的杨家兄弟二人在朝中的地位是越发巩固了。
于是自三月之后,便有不少人开始秘密投到了他们的手下听用。既然锦衣卫都督的名声不那么好听,那就和工部侍郎多亲近吧。渐渐地,在杨晨周边也有了一些可用之人,或许在经过几年的历练和发展后,他杨侍郎便能真正在朝堂之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吧。
而这,也正是杨震做这一切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随着在朝中时日越久,他就越觉着自己这个锦衣卫都督能力上的局限性。虽然说他的权柄极大,许多朝臣都要卖他面子,但真正能说话的时候却很少。唯有靠着和天子亲近的关系,才能有所为。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无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将来,还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他兄弟二人都需要有更大的话语权。而工部侍郎这个位置,虽然论权力不是太大,但好歹已位在高官之列,在朝中也能说上几句话了。所以得到他,便是势在必行的一步。别人看上这个位置多是为了中饱私囊,但杨家兄弟看上的却是其位置本身。所以当杨晨坐上侍郎之位,有人开始拿审慎的态度来盯着他时,他反而无所畏惧。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无欲则刚了吧。
而之后,杨晨更是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自己确实是最适合担当工部侍郎位置的人物。
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黄河再生祸端。朝廷自然是要派人治理河患的。
于是,杨晨这个新任的工部侍郎就展现了自己远超常人的治水能力,不但在短时间里调派出合适的人手赶往当地治水,还亲自赶了一趟过去。
在他的亲力亲为和居中指挥下,这场差点淹没一座州城的水患彻底被遏制住,人员的伤亡也远比以前的灾难要小得多。
在见识了杨侍郎的如此本领后,朝中那些还在议论纷纷,对此多有不满的官员们也终于住了口。毕竟不是哪个人都能在面对如此灾情时还敢亲身涉险的。要知道,这不光是到了地方上治水危险,而且若是去了没能成功可是会被那些只说话不干事的言官们的口水淹死的。
只这一番作为,便叫朝中的杂声彻底消失,也让杨晨终于在七月时彻底坐稳了这个工部侍郎的位置。
当然,等他回来时,也没少被杨震埋怨。毕竟这么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虽然这次成功了,可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不会有意外发生。
直让杨晨保证今后不再擅作主张,杨震这个弟弟才算是住了口。
待到工部侍郎之位彻底定下来后,朝堂又重新恢复到了前两年的模样。虽然可能偶有人员的调动,但总体框架却不会变。
与此同时,经过这些人员的调整,天子的威信也逐渐提高。这一点就与原来的历史走向大不相同了。
本来在历史上的万历,因为其从小为张居正所压制,最终把他熬死才得以发泄心头怒火,这让他在朝臣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太高。这也正是之后一系列闹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张居正是被天子亲手赶出朝堂的,光这一点对万历皇权的增强就是时人所无法估计的。所以,当皇帝对某件事做出决断时,朝臣们的反应比原来历史上就要小得多了,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地位,不违反大原则,他们便会遵从。
不过,万历却也不知道,一旦当自己想要立郑贵妃尚未怀上的儿子为太子时,这些朝臣又会不会再次如之前般反对连连。好在,现在的他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来巩固自己的权威,和这些臣子们慢慢耗就是了。
就在这平静或稍显微澜的情况下,时间慢慢往前走着,眨眼就来到了这一年的秋天。
当朝廷内外都觉着这样平淡的日子将一直下去时,一匹快马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切,惊得朝中君臣和百姓们久久未能反应过来……
在经过去年年边那一连串叫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变故后,北京城和朝廷局势又重新变得与之前一般平静。
唯一稍微起了些波澜的,就是在年后不久所公布出来的一个消息,工部侍郎左云迁竟私通白莲教逆贼和蒙人奸细,企图搅乱上元灯会不说,甚至还欲图对天子不利。
对此,许多朝臣是不信的,这不光是因为宣布这一罪行的乃是锦衣卫,他们可是以屈打成招,冤枉朝臣所著称的。更因为这不符合常理,身为工部侍郎的左云迁几乎可算是位极人臣了,试问他又有什么理由去做这等损人不利己,甚至可说是丧心病狂的事情呢?
只是随着锦衣卫不断把一些证据拿出来,比如那些做了手脚的花灯,比如建言让杨晨统筹庆典的文书,再加上左云迁自己的供状,渐渐的,那些不信任的声音也就渐渐消失了。
虽然事情还有诸多疑点,很多人都相信这其中必然有锦衣卫做了手脚,但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谁又会为了一个将死之人开口呢?何况这案子可事关通敌和通白莲教这两件最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这些早成了精的官员们自然不会为抱打不平而将自己陷于危险和怀疑之中。
于是到了三月间,当左云迁被开刀问斩,他的家人被发配边远时,也就没人再开口为其喊冤了。同时,朝廷内外还被另一件由此引申出来的事情所吸引了目光。
随着左云迁正式定罪问斩,他离开所空出来的工部侍郎之位就开始被不少人所觊觎了。
从朝堂整个权力架构来看,工部在六部衙门里是敬佩末座的存在,论权力它不如吏部和户部,论重要性和威严,它不如刑部和兵部,而论起在朝臣心目中的声望,它更是远不如清贵的礼部。这从朝堂之上惯常的排位之说也能看出些端倪来,时人称呼六部,总会以吏户礼兵刑工来论座次。
但即便如此,工部依然是朝中六部之一,是天下间最大的包工头,举凡全国各处的工程款项,甚至是紫禁城里的修缮之事,都要从这衙门里过一道手,其地位依然是不容人小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天下最大的包工头衙门,其中的油水可着实丰盛得很,是所有官员都眼红的所在了。
而工部侍郎作为其中的第二把手,无论是权力还是可能得到的好处,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纵然在朝中大事上的话语权并不充足,但光是来钱这一点,就已叫人垂涎三尺了。
所以当确信左云迁已完蛋之后,就有不少官员开始打起了他去后这个位置的主意。整个年后一段时日里,各家势力更是各显神通,用了诸般手段来夺取这个位置。
可结果却大大地出人意料,最终接任这个位置的,居然是被许多人所忽视的原工部郎中杨晨!
人们所以看轻他,既因他在朝中根基不固——他入京为官才不过五六年工夫,而且在短时间里能坐到这个位置已实属难得,实在没有更进一步的可能了;更因为其年纪太轻,现在朝中部堂一级的高官可多是五十以后的老人,他不过三十多岁,论资历,论能力又怎么可能与这些高官平起平坐呢?
可结果就是如此的出人意料,纵然许多觊觎这个位置的人用尽了手段,走了许多的门路,可结果还是让这位不声不响的杨郎中拔了头筹。
而朝廷随后给出来的理由也很充分,杨晨自入京后一直都在工部当差,而且一向办事勤勉周到,多次立功。这工部侍郎与尚书不同,那是要干实事的,自然需要更精于此道的人来坐这个位置了。
至于年龄问题,就更不值一提了,朝廷可从未有明令强制要求多少岁后才能坐上某个位置哪。只要是真有才干,且忠心王事之人,朝廷自会破格提拔任用。
这一番话解释下来自然是冠冕堂皇,叫人无法反驳,但私底下,众人还是能够明白这其中藏了什么玄机的。这位杨郎中,不,现在该称其为杨侍郎了,他本身虽然没什么根底,但其兄弟可是叫人畏惧的锦衣卫都督杨震,显然在这事上,杨都督一定是没少尽力了。
在想明白这些后,那些官员就更不敢多作议论了。谁都知道锦衣卫要是想针对谁了,其手段是有多么残酷的。对上这样可怕的存在,还是敬而远之为好。
而且很快地,暗地又出现了一些流言,说是左云迁所以会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就是因为其挡了杨晨上进之路了。另外,在随后对工部侍郎一位争夺中,杨都督也曾和几位重要的朝臣见过面,据说他当场拿了些东西给几位大人看了,然后他们就应允了杨震的要求,从而支持由杨晨坐上工部侍郎之位。
当然,这些都只是流传在私底下,却上不得台面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却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一个事实,如今的杨家兄弟二人在朝中的地位是越发巩固了。
于是自三月之后,便有不少人开始秘密投到了他们的手下听用。既然锦衣卫都督的名声不那么好听,那就和工部侍郎多亲近吧。渐渐地,在杨晨周边也有了一些可用之人,或许在经过几年的历练和发展后,他杨侍郎便能真正在朝堂之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吧。
而这,也正是杨震做这一切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随着在朝中时日越久,他就越觉着自己这个锦衣卫都督能力上的局限性。虽然说他的权柄极大,许多朝臣都要卖他面子,但真正能说话的时候却很少。唯有靠着和天子亲近的关系,才能有所为。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无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将来,还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他兄弟二人都需要有更大的话语权。而工部侍郎这个位置,虽然论权力不是太大,但好歹已位在高官之列,在朝中也能说上几句话了。所以得到他,便是势在必行的一步。别人看上这个位置多是为了中饱私囊,但杨家兄弟看上的却是其位置本身。所以当杨晨坐上侍郎之位,有人开始拿审慎的态度来盯着他时,他反而无所畏惧。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无欲则刚了吧。
而之后,杨晨更是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自己确实是最适合担当工部侍郎位置的人物。
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黄河再生祸端。朝廷自然是要派人治理河患的。
于是,杨晨这个新任的工部侍郎就展现了自己远超常人的治水能力,不但在短时间里调派出合适的人手赶往当地治水,还亲自赶了一趟过去。
在他的亲力亲为和居中指挥下,这场差点淹没一座州城的水患彻底被遏制住,人员的伤亡也远比以前的灾难要小得多。
在见识了杨侍郎的如此本领后,朝中那些还在议论纷纷,对此多有不满的官员们也终于住了口。毕竟不是哪个人都能在面对如此灾情时还敢亲身涉险的。要知道,这不光是到了地方上治水危险,而且若是去了没能成功可是会被那些只说话不干事的言官们的口水淹死的。
只这一番作为,便叫朝中的杂声彻底消失,也让杨晨终于在七月时彻底坐稳了这个工部侍郎的位置。
当然,等他回来时,也没少被杨震埋怨。毕竟这么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虽然这次成功了,可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不会有意外发生。
直让杨晨保证今后不再擅作主张,杨震这个弟弟才算是住了口。
待到工部侍郎之位彻底定下来后,朝堂又重新恢复到了前两年的模样。虽然可能偶有人员的调动,但总体框架却不会变。
与此同时,经过这些人员的调整,天子的威信也逐渐提高。这一点就与原来的历史走向大不相同了。
本来在历史上的万历,因为其从小为张居正所压制,最终把他熬死才得以发泄心头怒火,这让他在朝臣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太高。这也正是之后一系列闹剧产生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张居正是被天子亲手赶出朝堂的,光这一点对万历皇权的增强就是时人所无法估计的。所以,当皇帝对某件事做出决断时,朝臣们的反应比原来历史上就要小得多了,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地位,不违反大原则,他们便会遵从。
不过,万历却也不知道,一旦当自己想要立郑贵妃尚未怀上的儿子为太子时,这些朝臣又会不会再次如之前般反对连连。好在,现在的他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来巩固自己的权威,和这些臣子们慢慢耗就是了。
就在这平静或稍显微澜的情况下,时间慢慢往前走着,眨眼就来到了这一年的秋天。
当朝廷内外都觉着这样平淡的日子将一直下去时,一匹快马的到来却改变了这一切,惊得朝中君臣和百姓们久久未能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