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太子扶苏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风起龙城、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星门、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大漠狂歌最新章节!
“你说……太子扶苏真的在这里生活过么?”这是秦震在冒出水面的时候,说出第一句话。他究竟是在问谁,他自己也不知道。只不过看着周围明显的人类遗迹,他心中感到一阵茫然。
“我想,他一定在这里过……”羽东笃定的说着。并且快速的游向了这一层的岸边。这里和渤海国以及不一样,凭心说,渤海国的遗迹稍微显得有一些潦草,而且怎么看都是一个附属强国的样子。而现在他们所到的地方却不同,每一处石壁都是雅致的雕刻,四周散落着无数青铜器皿。
秦震无法相信的睁大了眼睛,因为历史上的扶苏,早就被李斯和赵高合谋害死了!他在秦始皇死的那一刻,也就跟着一起死了……可是现在……事实却在强迫他们接受违背历史的现实---扶苏没有死,至少当时没有死!他只是隐居在了普天之下谁也无法找到的地方,渤海之下。
要知道,一个人就算对历史再不感兴趣,他所认知的历史,也是很难改变的。就比如,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八国联军进攻清朝的事情,可如果现在忽然告诉大家,圆明园是失火被毁,慈禧没有垂帘听政,一切都是按照正常的天数发生的……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如今他们要相信太子扶苏当年没有死去的事实,确实有一些困难。
上了岸,羽东第一件事就是朝着一面刻满篆文的石壁走了去。
海水的侵蚀,亲年岁月的斑驳,并没有完全抹煞了这些字迹。石壁上的字迹秀雅隽挺。人常说,字如其人。这清瘦的旧字迹,仿佛能映照出当年字迹主人的风雅绝世。
“这是……扶苏写的么?”秦震看着那一行行忏悔的字迹,很自然的推断出了笔者为谁。
羽东没有说话。只是怔怔的看着那些古篆字。大概所有的人都未曾想到,那惊艳绝伦的华夏第一太子,扶苏……竟然唯一留下的亲笔就是一段悔过书。
他认为自己是大秦的罪人。是华夏的罪人。文中甚至提及到他情绪激动时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是毁灭了大秦的第一罪人。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说。还得从扶苏的仁慈说起。
一直以来,历史上扶苏唯一的正面形象就是阴柔唯美,宽容大爱,绝世风华。也正因如此,虽然秦始皇嬴政从来没有立过皇后,从来没有立过太子,但是在他病死途中之前,还是亲自下了遗诏。要扶苏回咸阳举行丧礼并且继承王位的。始皇嬴政雄才大略,他十分清楚该把王位传给谁。由此也能看出,秦始皇并不是一心“仙”迷心窍,认定了自己一定能长生不死。如果他真实那样愚蠢,就不可能在临终之前传召扶苏回咸阳。他很清楚,自己一旦闭上了眼睛,必须得有一个人来继承他的大秦江山。这个人,非扶苏莫属。
但问题就出在,扶苏和那五马分尸的李斯向来就有矛盾。从劳民伤财,到焚书坑儒。扶苏和李斯的所有想法。几乎全部都背道而驰。扶苏就像是秦朝之后,大汉的儒家份子一样,温文尔雅。被法家排斥在外。
这段悔过的话,不难看出,扶苏有后悔。他清楚外面世界发生的一切,但是却没有能力再去转变。他恨自己,他怪自己,他怪自己的仁义和懦弱。如果他早知道胡亥继承王位会比秦始皇还要暴政的话,那他断然不会选择就此“赴死”,人间蒸发。
他不会以“君让臣死,父让儿死”这些荒唐的理由。轻易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扶苏当年继位,或者知道了李斯假传诏书。一怒而挥军咸阳的话,那……还会有陈胜起义么?刘邦项羽还会有楚汉之争么?也许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变。如果扶苏知道。他的死、他的消失,彻底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断送了他父王嬴政一生的拼搏,他还会选择应诏自杀么……?
从忏悔铭文中的字字句句可以看出,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秦始皇要他继承王位,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间接证明了,秦皇的眼界之高原。
《陈涉世家》中曾经提过这样一句话: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胜,他虽然起义造反,但是他当时不过就是一个服徭役的人而已,就连他都如此拥护扶苏,可想而知扶苏在老百姓心中广受爱戴的程度。
这片石壁上的文字彻头彻尾的写了扶苏的挣扎和痛苦,他对六国百姓遗民的政治主见是重在安抚,以此来化解六国与秦国的直接仇恨。就当是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来看,以此来收服六国军民的心,绝对是一种上策。由此可见,扶苏在仁义宽厚的性格基础上,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当扶苏被下旨去帮助蒙恬建筑长城的时候,他的军事才能也彻底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扶苏抵御匈奴,屡建奇功,他在军中的威信也与日俱增。再加上他温厚待人,谦逊有礼,更是逐渐形成了一批支持他的队伍----蒙氏。
要知道,蒙恬、蒙毅这两兄弟在秦朝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也就证明了扶苏当时的威信和被期望的有多高了。
也许,扶苏自己是知道的,他若是想要称帝很简单、很容易、甚至可以说是上应天意,下顺民意,而且还如了始皇嬴政的愿。以他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只要他公子扶苏振臂一呼“清君侧”!!那秦二世的皇位就绝对会是他的。
可是,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他的仁义变成了他的弱点。他的仁义变成了他必须走向死亡的关键。因为他怕战火一起……刚刚才太平了几年的百姓就又要遭殃,刚刚稳定的大秦基业就要在烽烟战火中摇摇欲坠。也或许是扶苏不愿意手足相残,他不想与胡亥争夺皇位。反正都是嬴政的儿子,他不在乎,他不介意……只要是有人能够替嬴政继续掌管大秦江山,这江山是谁的,他无所谓……
也正是因为当初这一念之差,如今才有了这渤海之下,满墙布满血泪的忏悔书。
扶苏认为,不管他当初有功有过,最后他终究都是以“死”来逃避面对了一切。他让百姓将士们失望了,他让千古一帝嬴政失望了,如果他但凡有一点儿嬴政的霸气和魄力,最终的结果可能都不会是后来的样子。
尽管扶苏的死有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疑点,可他的离去仍然是断送了大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华夏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了战火硝烟之中。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也就是说,李斯派遣的使者到了,给了扶苏诏书。上面是李斯假传的皇诏,要扶苏自杀。扶苏听后悲痛欲绝,但是仍然选择了自杀。当时扶苏的身边只有蒙恬,蒙恬劝扶苏,皇上在外面,根本没有立太子,咱们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公子你才是掌管的人,这是天下的重任!今天看见一个使者前来,你就自杀?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假的?是不是诈?要我说,回信好好问问,问对了再死也不迟。
可是扶苏仁人,他却告诉蒙恬,我爹要我死,我还有什么好问的?
历史的记载,到此为止。后面到底怎样了,恐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可是扶苏傻么?他缺心眼儿么?不,绝不是。这封明显有着很严重问题的诏书,他不可能看不出来。
只是,史书无记载。或者说,当初项羽的那一场屠杀,那一把大火,真正留下的秦朝史官还有几个?真正留下的大秦历史还有多少?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汉朝撰写出的前朝事迹。于是,秦始皇的十恶不赦开始出现了,秦始皇的暴戾专行开始出现了。而关于扶苏,更是一笔带过,只留给了世人惊鸿一瞥。
谁也不知道扶苏到底怎么死的,也不知道蒙恬后来是怎么做的。那段久远的历史,就这样被后人模糊而清晰着,就这样被后人篡改而广而传之。
今天,看过了扶苏的这一面石壁的忏悔书,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终于明白了,大秦第一太子,公子扶苏最后的结局究竟是如何。原来,没有懦弱逃避,也没有妇人之仁,扶苏到底还是听从了蒙恬的话,躲避到了黄渤海之下,守护九鼎,也顺便观看秦朝的后世。
也许当初他们本来是想,让扶苏先在这里守着,一旦胡亥不是仁君明主,到时候就可以说服扶苏挥军咸阳了。可最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扶苏在这渤海之下悔恨了终生,他除了守护了九鼎,什么都没有再做到……(未完待续)
“你说……太子扶苏真的在这里生活过么?”这是秦震在冒出水面的时候,说出第一句话。他究竟是在问谁,他自己也不知道。只不过看着周围明显的人类遗迹,他心中感到一阵茫然。
“我想,他一定在这里过……”羽东笃定的说着。并且快速的游向了这一层的岸边。这里和渤海国以及不一样,凭心说,渤海国的遗迹稍微显得有一些潦草,而且怎么看都是一个附属强国的样子。而现在他们所到的地方却不同,每一处石壁都是雅致的雕刻,四周散落着无数青铜器皿。
秦震无法相信的睁大了眼睛,因为历史上的扶苏,早就被李斯和赵高合谋害死了!他在秦始皇死的那一刻,也就跟着一起死了……可是现在……事实却在强迫他们接受违背历史的现实---扶苏没有死,至少当时没有死!他只是隐居在了普天之下谁也无法找到的地方,渤海之下。
要知道,一个人就算对历史再不感兴趣,他所认知的历史,也是很难改变的。就比如,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八国联军进攻清朝的事情,可如果现在忽然告诉大家,圆明园是失火被毁,慈禧没有垂帘听政,一切都是按照正常的天数发生的……恐怕,没有人会相信。
如今他们要相信太子扶苏当年没有死去的事实,确实有一些困难。
上了岸,羽东第一件事就是朝着一面刻满篆文的石壁走了去。
海水的侵蚀,亲年岁月的斑驳,并没有完全抹煞了这些字迹。石壁上的字迹秀雅隽挺。人常说,字如其人。这清瘦的旧字迹,仿佛能映照出当年字迹主人的风雅绝世。
“这是……扶苏写的么?”秦震看着那一行行忏悔的字迹,很自然的推断出了笔者为谁。
羽东没有说话。只是怔怔的看着那些古篆字。大概所有的人都未曾想到,那惊艳绝伦的华夏第一太子,扶苏……竟然唯一留下的亲笔就是一段悔过书。
他认为自己是大秦的罪人。是华夏的罪人。文中甚至提及到他情绪激动时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是毁灭了大秦的第一罪人。
至于为什么会这么说。还得从扶苏的仁慈说起。
一直以来,历史上扶苏唯一的正面形象就是阴柔唯美,宽容大爱,绝世风华。也正因如此,虽然秦始皇嬴政从来没有立过皇后,从来没有立过太子,但是在他病死途中之前,还是亲自下了遗诏。要扶苏回咸阳举行丧礼并且继承王位的。始皇嬴政雄才大略,他十分清楚该把王位传给谁。由此也能看出,秦始皇并不是一心“仙”迷心窍,认定了自己一定能长生不死。如果他真实那样愚蠢,就不可能在临终之前传召扶苏回咸阳。他很清楚,自己一旦闭上了眼睛,必须得有一个人来继承他的大秦江山。这个人,非扶苏莫属。
但问题就出在,扶苏和那五马分尸的李斯向来就有矛盾。从劳民伤财,到焚书坑儒。扶苏和李斯的所有想法。几乎全部都背道而驰。扶苏就像是秦朝之后,大汉的儒家份子一样,温文尔雅。被法家排斥在外。
这段悔过的话,不难看出,扶苏有后悔。他清楚外面世界发生的一切,但是却没有能力再去转变。他恨自己,他怪自己,他怪自己的仁义和懦弱。如果他早知道胡亥继承王位会比秦始皇还要暴政的话,那他断然不会选择就此“赴死”,人间蒸发。
他不会以“君让臣死,父让儿死”这些荒唐的理由。轻易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如果扶苏当年继位,或者知道了李斯假传诏书。一怒而挥军咸阳的话,那……还会有陈胜起义么?刘邦项羽还会有楚汉之争么?也许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会改变。如果扶苏知道。他的死、他的消失,彻底断送了几辈人的心血,断送了他父王嬴政一生的拼搏,他还会选择应诏自杀么……?
从忏悔铭文中的字字句句可以看出,扶苏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秦始皇要他继承王位,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也间接证明了,秦皇的眼界之高原。
《陈涉世家》中曾经提过这样一句话: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胜,他虽然起义造反,但是他当时不过就是一个服徭役的人而已,就连他都如此拥护扶苏,可想而知扶苏在老百姓心中广受爱戴的程度。
这片石壁上的文字彻头彻尾的写了扶苏的挣扎和痛苦,他对六国百姓遗民的政治主见是重在安抚,以此来化解六国与秦国的直接仇恨。就当是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来看,以此来收服六国军民的心,绝对是一种上策。由此可见,扶苏在仁义宽厚的性格基础上,也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当扶苏被下旨去帮助蒙恬建筑长城的时候,他的军事才能也彻底被激发了出来。由于扶苏抵御匈奴,屡建奇功,他在军中的威信也与日俱增。再加上他温厚待人,谦逊有礼,更是逐渐形成了一批支持他的队伍----蒙氏。
要知道,蒙恬、蒙毅这两兄弟在秦朝的影响力有多大!这也就证明了扶苏当时的威信和被期望的有多高了。
也许,扶苏自己是知道的,他若是想要称帝很简单、很容易、甚至可以说是上应天意,下顺民意,而且还如了始皇嬴政的愿。以他在军队和民间的威望,只要他公子扶苏振臂一呼“清君侧”!!那秦二世的皇位就绝对会是他的。
可是,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他的仁义变成了他的弱点。他的仁义变成了他必须走向死亡的关键。因为他怕战火一起……刚刚才太平了几年的百姓就又要遭殃,刚刚稳定的大秦基业就要在烽烟战火中摇摇欲坠。也或许是扶苏不愿意手足相残,他不想与胡亥争夺皇位。反正都是嬴政的儿子,他不在乎,他不介意……只要是有人能够替嬴政继续掌管大秦江山,这江山是谁的,他无所谓……
也正是因为当初这一念之差,如今才有了这渤海之下,满墙布满血泪的忏悔书。
扶苏认为,不管他当初有功有过,最后他终究都是以“死”来逃避面对了一切。他让百姓将士们失望了,他让千古一帝嬴政失望了,如果他但凡有一点儿嬴政的霸气和魄力,最终的结果可能都不会是后来的样子。
尽管扶苏的死有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疑点,可他的离去仍然是断送了大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华夏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了战火硝烟之中。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也就是说,李斯派遣的使者到了,给了扶苏诏书。上面是李斯假传的皇诏,要扶苏自杀。扶苏听后悲痛欲绝,但是仍然选择了自杀。当时扶苏的身边只有蒙恬,蒙恬劝扶苏,皇上在外面,根本没有立太子,咱们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公子你才是掌管的人,这是天下的重任!今天看见一个使者前来,你就自杀?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假的?是不是诈?要我说,回信好好问问,问对了再死也不迟。
可是扶苏仁人,他却告诉蒙恬,我爹要我死,我还有什么好问的?
历史的记载,到此为止。后面到底怎样了,恐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可是扶苏傻么?他缺心眼儿么?不,绝不是。这封明显有着很严重问题的诏书,他不可能看不出来。
只是,史书无记载。或者说,当初项羽的那一场屠杀,那一把大火,真正留下的秦朝史官还有几个?真正留下的大秦历史还有多少?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汉朝撰写出的前朝事迹。于是,秦始皇的十恶不赦开始出现了,秦始皇的暴戾专行开始出现了。而关于扶苏,更是一笔带过,只留给了世人惊鸿一瞥。
谁也不知道扶苏到底怎么死的,也不知道蒙恬后来是怎么做的。那段久远的历史,就这样被后人模糊而清晰着,就这样被后人篡改而广而传之。
今天,看过了扶苏的这一面石壁的忏悔书,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终于明白了,大秦第一太子,公子扶苏最后的结局究竟是如何。原来,没有懦弱逃避,也没有妇人之仁,扶苏到底还是听从了蒙恬的话,躲避到了黄渤海之下,守护九鼎,也顺便观看秦朝的后世。
也许当初他们本来是想,让扶苏先在这里守着,一旦胡亥不是仁君明主,到时候就可以说服扶苏挥军咸阳了。可最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扶苏在这渤海之下悔恨了终生,他除了守护了九鼎,什么都没有再做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