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6章 千头万绪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三国小霸王最新章节!
袁耀不是吕小环,袁权一开口,他就明白了袁权的意思。
娶吕小环为妻是不可能的,但纳妾可以,而且姊姊很可能已经取得了谢宪英的同意。对他来说,只要吕小环能成为他的女人,娶妻还是纳妾都不重要,只是因为吕小环对他一直拒之千里之外,他才想着要用名份来博取吕小环的欢心。
此刻见吕小环低头,向他求救,他心里乐开了花,扬起手,大声叫道“姊姊,我知道错了,你饶了我,也饶了小环吧。”
“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现在还给那贱人求情。”袁权拍案大怒,厉声喝道“给我打,打死为止!”
“姊姊,不能再打了。”谢宪英连忙求情。别说打死袁耀,打坏了都不好收拾。她苦苦哀求,又冲到车外,护在袁耀身上,苦苦哀求。袁权无奈,不能再打,却余怒未消,命人将袁耀关到羽林卫的大营里,严加看管,让他好好反省。
袁耀心中明镜也似,眼泪汪汪地向谢宪英道歉,请她一定向袁权求情,放吕小环一条生路,千万不能送她进辎重营。谢宪英心中也清楚,袁耀是真的鬼迷心窍,喜欢上了吕小环。以袁耀的身份,不可能只有她一个夫人,将来迟早要纳妾。既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她又向袁权求情。袁权发了一通火,最后给谢宪英一个面子,将吕小环也关在羽林卫大营里,让她冷静几天。
袁耀、吕小环被韩少英带走了,袁权又半真半假的责备了谢宪英几句,便带着谢宪英去找麋兰和甄宓,商量安排谢家的事。谢宪英欢喜不禁,对袁权心悦诚服,敬若神明。
没过多久,张辽匆匆赶来,跪倒在地,向孙策苦苦哀求。他不敢干涉袁耀的家事,只请孙策放吕小环一条生路,千万不能送进俘虏营。进了俘虏营,吕小环这辈子就完了。就算不死,以后也不可能再嫁个正经人。吕布泉下有知,一定不会放过他。
孙策一口应承。吕小环如果嫁给袁耀为妾,对他收服并州军余部有好处,他当然不能真将吕小环送进俘虏营,只是找机会卖张辽一个面子,也让吕小环知道张辽对她的重要性,知道感恩罢了。袁权一举数得,软硬兼施,真真假假,几乎将所有人都摆平了,还消除了吕小环这个隐患,手段之高明让人汗颜。
三天之后,孙策到达睢阳。
在这三天时间里,袁耀与吕小环关在一起,相依为命,吕小环认清了眼前的形势,也知道了袁耀对自己的真心,半推半就的应了。谢宪英每天都去看他们,给他们带好吃的,宽慰他们。不仅不知内情的吕小环对她转变了态度,就连深谙其中奥妙的袁耀都有些感激她,为自己的孟浪惭愧不已。
吕小环俯首认命,再加上谢宪英求情,袁权总算消了气,放出袁耀、吕小环,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酒宴,让袁耀纳吕小环为妾。她告诉吕小环,之所以放了她,除了给谢宪英面子,还因为张辽为她求情。吕小环惊魂未定,得知此事,顿时觉得有了依靠,将张辽也请了过去,当作娘家人,算是初步解开了心理上的疙瘩。
在张辽的建议下,吕小环不仅去吕布和刘协的坟前告知,还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回长安,告诉母亲魏氏她的现状,请魏氏放心,并避免与孙策的部下发生新的冲突。战场上的事战场上了,杀父仇人是秦牧,不要牵涉无辜。
——
正月十五,孙策收到了谢煚的报告。
杨修去戚里逾时未归,谢煚知道事情不妙,按照预先约定,抢在法正的部下到达之前离开了大将军府,随后又发动细作打探消息,搞清楚了杨修被法正软禁的经过,随即又调查了法正在长安的部署,这才知道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严峻。
法正是去年腊月初进入关中的,当时带的人不多,也没有进驻戚里,先藏在郿县老家,招募了数百乡党少年,这才进入长安。开始的时候,他一直分散在长安城内外,掩匿行踪,到了腊月底才进入戚里,以卞夫人的宅第为掩护,布下了诱捕杨修的陷阱。
谢煚不知道黄猗的身份。在报告里大骂黄猗,说他小人得志,得知杨修被捕后,还到杨修面前示威,却不知道黄猗正是凭借这个机会,确认了杨修的安全,并提前几天将消息传了回来。
眼下关中形势复杂,杨修被软禁,陈王刘宠、辅国将军伏完、唐夫人等人各自为战,却无法联合,赵云又一直留在潼关,天子是生是死,诏书究竟是什么内容,众说纷纭,虽然还没有人跳出来,暗地里串联的人却不少。
了解了关中的详细情况,孙策没有再犹豫,他与郭嘉反复商量后,决定给贾诩一个表演的机会,争取能拖延一段时间,以便集中兵力包围冀州,迫使袁谭投降,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谢煚送来的不仅是情报,还有一封家书,里面提到了杨修想纳其次女为妾的消息。家书到了谢宪英的手中,又经由袁权之口转告孙策。在鄙视杨修利用门户占人便宜的同时,孙策再一次体会到了谢家的不安和急迫,为了能翻身,他们已经顾不上什么体面了。
安抚会稽人迫在眉睫。
孙策找来张纮、虞翻,让他们商量一个方案。虞翻就是会稽人,他早有想法,却不能表现得太积极,假模假式的表示自己不宜参与此事,应该避嫌,被郭嘉毫不客气地调侃了几句。
张纮知道虞翻的为难之处,主动提出一个方案以永宁、太末两县为界,分会稽南部为郡,以东治为郡治,设三县,可以安置一些官员。会稽南部多丘陵,农耕不发达,但是适合种茶及一些经济作物,很有发展潜力。东治附近的山地有大量的优质木材,造船业一向发达,只是缺少投入和有效的管理。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民间资本更是有相当实力,是时候对会稽南部加大投入,进行有效开发了。
孙策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一郡三县,也能安排一些人,对会稽人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还能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造船业,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案。
虞翻也提出一个建议。《论衡》已经校订完毕,剩下的就是印行天下,盛宪等人闲了下来。他们打算编一部《会稽典录》,但这部书用不了太多人,而且局限于一郡,规格不高,他建议将盛宪等人调去辅助孙静,正式对余杭一带的古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争取写一部有一定水准的专著出来。
早有初平四年,孙策初入会稽,就曾嘱咐孙静在余杭、钱唐一带收集古玉,孙静也做了,但他一来生性淡泊,二来学问底子也不够,这件事不温不火,成绩有限,只能证明余杭、钱唐一带有过古国,但这个古国究竟是什么样,有多大规模,又有什么历史,现在一概不清楚。既然盛宪他们闲下来了,就让他们去协助孙静,按照杨修在豫章时的方法,做一个正式的调查,从古玉收集到故老传说,一一整理出来,写成专著。
玉是礼器,有玉器就足以说明这个古国有相当的文明程度。如果能搞清楚这件事,就可以洗脱吴会是蛮荒之地的偏见,证明江东也是文明发源之地,不仅对孙氏建国有好处,还能打破既有的学术见成,真正撼动经学的根基,打开新局面。
孙策赞同这个看法。华夏文明从来不是一枝独大,而是漫天星辰,在不断的交流、冲突中融汇在一起。明白这一点,对以后开拓四海、变夷为夏有帮助。不过他也清楚,这项工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更需要财政投入,恐怕也不是盛宪几个人能承担的。更重要的是,钱唐、余杭现在是吴郡属县,吴郡人不可能让会稽人来主持此事。
这和挖墙角有什么区别?以老陆康为首的吴郡读书人知道这个消息,很可能会拼命。
孙策让张纮与虞翻做一个详细的方案,最好能成立一个部门统筹此事。经过几年发展,文教事业蒸蒸日上,各郡郡学、木学堂、本草堂陆续建了起来,却还是各自为政,缺少统一部署,现在该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
孙策话音刚落,张纮、虞翻就互相看了看,露出会心一笑。张纮拱拱手。“大王,臣等也有此意,如今吴国半有天下,是该考虑建太学的事宜了,只是这太常和祭酒二职关系重大,当仔细挑选,既要能服众,还要能体现大王兼收并蓄、开拓包容的精神才行,不能局限于五经。到目前为止,臣等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孙策想了想,也觉得有些挠头。既要通儒经,又不能局限于儒经,这两个人选可不好找。且太常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又是清流,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官职。吴国到目前为止,九卿还没有配全,一旦宣布要任命太常,不知道多少人要争。
“此事当慎重。”孙策抚着胡须说道。既是提醒张纮、虞翻,也是提醒自己。
张纮说道“大王,臣等有一个建议与其相马,不如赛马。趁着战事稍息,集中治下各州的大儒名士,齐聚建业,来一次论讲。最终取胜者,便是太常、祭酒的最佳人选。”
。
袁耀不是吕小环,袁权一开口,他就明白了袁权的意思。
娶吕小环为妻是不可能的,但纳妾可以,而且姊姊很可能已经取得了谢宪英的同意。对他来说,只要吕小环能成为他的女人,娶妻还是纳妾都不重要,只是因为吕小环对他一直拒之千里之外,他才想着要用名份来博取吕小环的欢心。
此刻见吕小环低头,向他求救,他心里乐开了花,扬起手,大声叫道“姊姊,我知道错了,你饶了我,也饶了小环吧。”
“这个不争气的东西,现在还给那贱人求情。”袁权拍案大怒,厉声喝道“给我打,打死为止!”
“姊姊,不能再打了。”谢宪英连忙求情。别说打死袁耀,打坏了都不好收拾。她苦苦哀求,又冲到车外,护在袁耀身上,苦苦哀求。袁权无奈,不能再打,却余怒未消,命人将袁耀关到羽林卫的大营里,严加看管,让他好好反省。
袁耀心中明镜也似,眼泪汪汪地向谢宪英道歉,请她一定向袁权求情,放吕小环一条生路,千万不能送她进辎重营。谢宪英心中也清楚,袁耀是真的鬼迷心窍,喜欢上了吕小环。以袁耀的身份,不可能只有她一个夫人,将来迟早要纳妾。既然如此,不如顺水推舟。她又向袁权求情。袁权发了一通火,最后给谢宪英一个面子,将吕小环也关在羽林卫大营里,让她冷静几天。
袁耀、吕小环被韩少英带走了,袁权又半真半假的责备了谢宪英几句,便带着谢宪英去找麋兰和甄宓,商量安排谢家的事。谢宪英欢喜不禁,对袁权心悦诚服,敬若神明。
没过多久,张辽匆匆赶来,跪倒在地,向孙策苦苦哀求。他不敢干涉袁耀的家事,只请孙策放吕小环一条生路,千万不能送进俘虏营。进了俘虏营,吕小环这辈子就完了。就算不死,以后也不可能再嫁个正经人。吕布泉下有知,一定不会放过他。
孙策一口应承。吕小环如果嫁给袁耀为妾,对他收服并州军余部有好处,他当然不能真将吕小环送进俘虏营,只是找机会卖张辽一个面子,也让吕小环知道张辽对她的重要性,知道感恩罢了。袁权一举数得,软硬兼施,真真假假,几乎将所有人都摆平了,还消除了吕小环这个隐患,手段之高明让人汗颜。
三天之后,孙策到达睢阳。
在这三天时间里,袁耀与吕小环关在一起,相依为命,吕小环认清了眼前的形势,也知道了袁耀对自己的真心,半推半就的应了。谢宪英每天都去看他们,给他们带好吃的,宽慰他们。不仅不知内情的吕小环对她转变了态度,就连深谙其中奥妙的袁耀都有些感激她,为自己的孟浪惭愧不已。
吕小环俯首认命,再加上谢宪英求情,袁权总算消了气,放出袁耀、吕小环,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酒宴,让袁耀纳吕小环为妾。她告诉吕小环,之所以放了她,除了给谢宪英面子,还因为张辽为她求情。吕小环惊魂未定,得知此事,顿时觉得有了依靠,将张辽也请了过去,当作娘家人,算是初步解开了心理上的疙瘩。
在张辽的建议下,吕小环不仅去吕布和刘协的坟前告知,还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回长安,告诉母亲魏氏她的现状,请魏氏放心,并避免与孙策的部下发生新的冲突。战场上的事战场上了,杀父仇人是秦牧,不要牵涉无辜。
——
正月十五,孙策收到了谢煚的报告。
杨修去戚里逾时未归,谢煚知道事情不妙,按照预先约定,抢在法正的部下到达之前离开了大将军府,随后又发动细作打探消息,搞清楚了杨修被法正软禁的经过,随即又调查了法正在长安的部署,这才知道情况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严峻。
法正是去年腊月初进入关中的,当时带的人不多,也没有进驻戚里,先藏在郿县老家,招募了数百乡党少年,这才进入长安。开始的时候,他一直分散在长安城内外,掩匿行踪,到了腊月底才进入戚里,以卞夫人的宅第为掩护,布下了诱捕杨修的陷阱。
谢煚不知道黄猗的身份。在报告里大骂黄猗,说他小人得志,得知杨修被捕后,还到杨修面前示威,却不知道黄猗正是凭借这个机会,确认了杨修的安全,并提前几天将消息传了回来。
眼下关中形势复杂,杨修被软禁,陈王刘宠、辅国将军伏完、唐夫人等人各自为战,却无法联合,赵云又一直留在潼关,天子是生是死,诏书究竟是什么内容,众说纷纭,虽然还没有人跳出来,暗地里串联的人却不少。
了解了关中的详细情况,孙策没有再犹豫,他与郭嘉反复商量后,决定给贾诩一个表演的机会,争取能拖延一段时间,以便集中兵力包围冀州,迫使袁谭投降,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谢煚送来的不仅是情报,还有一封家书,里面提到了杨修想纳其次女为妾的消息。家书到了谢宪英的手中,又经由袁权之口转告孙策。在鄙视杨修利用门户占人便宜的同时,孙策再一次体会到了谢家的不安和急迫,为了能翻身,他们已经顾不上什么体面了。
安抚会稽人迫在眉睫。
孙策找来张纮、虞翻,让他们商量一个方案。虞翻就是会稽人,他早有想法,却不能表现得太积极,假模假式的表示自己不宜参与此事,应该避嫌,被郭嘉毫不客气地调侃了几句。
张纮知道虞翻的为难之处,主动提出一个方案以永宁、太末两县为界,分会稽南部为郡,以东治为郡治,设三县,可以安置一些官员。会稽南部多丘陵,农耕不发达,但是适合种茶及一些经济作物,很有发展潜力。东治附近的山地有大量的优质木材,造船业一向发达,只是缺少投入和有效的管理。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民间资本更是有相当实力,是时候对会稽南部加大投入,进行有效开发了。
孙策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一郡三县,也能安排一些人,对会稽人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还能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造船业,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案。
虞翻也提出一个建议。《论衡》已经校订完毕,剩下的就是印行天下,盛宪等人闲了下来。他们打算编一部《会稽典录》,但这部书用不了太多人,而且局限于一郡,规格不高,他建议将盛宪等人调去辅助孙静,正式对余杭一带的古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争取写一部有一定水准的专著出来。
早有初平四年,孙策初入会稽,就曾嘱咐孙静在余杭、钱唐一带收集古玉,孙静也做了,但他一来生性淡泊,二来学问底子也不够,这件事不温不火,成绩有限,只能证明余杭、钱唐一带有过古国,但这个古国究竟是什么样,有多大规模,又有什么历史,现在一概不清楚。既然盛宪他们闲下来了,就让他们去协助孙静,按照杨修在豫章时的方法,做一个正式的调查,从古玉收集到故老传说,一一整理出来,写成专著。
玉是礼器,有玉器就足以说明这个古国有相当的文明程度。如果能搞清楚这件事,就可以洗脱吴会是蛮荒之地的偏见,证明江东也是文明发源之地,不仅对孙氏建国有好处,还能打破既有的学术见成,真正撼动经学的根基,打开新局面。
孙策赞同这个看法。华夏文明从来不是一枝独大,而是漫天星辰,在不断的交流、冲突中融汇在一起。明白这一点,对以后开拓四海、变夷为夏有帮助。不过他也清楚,这项工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更需要财政投入,恐怕也不是盛宪几个人能承担的。更重要的是,钱唐、余杭现在是吴郡属县,吴郡人不可能让会稽人来主持此事。
这和挖墙角有什么区别?以老陆康为首的吴郡读书人知道这个消息,很可能会拼命。
孙策让张纮与虞翻做一个详细的方案,最好能成立一个部门统筹此事。经过几年发展,文教事业蒸蒸日上,各郡郡学、木学堂、本草堂陆续建了起来,却还是各自为政,缺少统一部署,现在该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
孙策话音刚落,张纮、虞翻就互相看了看,露出会心一笑。张纮拱拱手。“大王,臣等也有此意,如今吴国半有天下,是该考虑建太学的事宜了,只是这太常和祭酒二职关系重大,当仔细挑选,既要能服众,还要能体现大王兼收并蓄、开拓包容的精神才行,不能局限于五经。到目前为止,臣等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孙策想了想,也觉得有些挠头。既要通儒经,又不能局限于儒经,这两个人选可不好找。且太常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又是清流,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官职。吴国到目前为止,九卿还没有配全,一旦宣布要任命太常,不知道多少人要争。
“此事当慎重。”孙策抚着胡须说道。既是提醒张纮、虞翻,也是提醒自己。
张纮说道“大王,臣等有一个建议与其相马,不如赛马。趁着战事稍息,集中治下各州的大儒名士,齐聚建业,来一次论讲。最终取胜者,便是太常、祭酒的最佳人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