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8章我对你有信心求保底月票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三国小霸王最新章节!
孙策看着匣中陈珪兄弟父子的首级,听林雨解说完交战的经过,尤其是听到陈珪临终前的感慨,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满门忠烈?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你如果说自己是烈士,勉强还能接受,忠却一点也不靠边。
林雨有点心虚,求助地看了刘成一眼。刘成静静地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孙策看到了林雨的眼神,摆摆手。“该杀的就得杀,不过灭人满门的事要谨慎,影响不好。”
林雨松了一口气,躬身答应。“喏。”
“刘国相,你说呢?”
刘成点了点头。“将军所言甚是,陈珪兄弟父子自然是该死的,但陈氏族人以及部曲、奴婢罪不至死,这么杀有干天和,也容易让人非议,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听到没有?”孙策看看林雨。林雨是林风的弟弟,原本与是个游侠儿,武艺不错,作战也勇猛,原本随林风驻守吴郡,今年刚刚被推荐出仕,孙策安排他来下邳做郡尉,是希望他能发挥所长,没想到这小子立功心切,杀心太重,居然将陈家灭了门。
“听到了,听到了。”林雨连声答应,不敢回嘴。
“功过相抵,赏赐没有了,还要罚。”孙策坐了回去,拍拍案几扶手。“以后每个月到郡学听两次课,争取一年时间内把孟子读完。有什么不懂的,向刘国相多请教。做郡尉不是在军中做都尉,要控制住自己的杀心,即使是迫不得己,非杀不可,也是杀一儆百,不能滥杀,明白吗?”
“明白,明白。”林雨笑嘻嘻地连声答应,退在一旁。
孙策命人为刘成、林雨设座,商量善后事宜。林雨这件事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虽然他加强了军中将士的文化学习,大多数人都识文断字,读写公文命令无碍,但毕竟是军队,文化修养总体偏低,就算是讲武堂也以讲授兵法为主,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杀死对手。做郡尉不是一回事,虽然也难免会遇到穷凶极恶的对手,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普通百姓,就算有错也罪不至死,如果都像林雨这么搞,难免会有无辜者。
警察和军人毕竟不是一个概念,这个时代的人不清楚,他却非常清楚,既然已经看到了这种不良苗头,当然要予以解决。这退役老兵回家做亭长的确是一个加强控制的好办法,但思维和做事方式要加以调整,否则不利于内部团结。
刘成对孙策的观念非常赞同,本来有些意见,现在也消了大半。他向孙策汇报下邳国的情况。经过陶应的努力,豫州世家已经基本清剿完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民生。青徐是黄巾大乱的重灾区,徐州没有青州严重,但损失也不小,再加上笮融之乱、刘和入主时发生的几次战事,下邳的人口损失比较大,大概只剩下以前的六成。刘成希望孙策下令迁到江南的徐州百姓回家,弥补人口不足的问题。
孙策没有立刻答应刘成。徐州固然重要,但江东更重要,让人口回流必然会影响江东的发展,这和他向南的战略有冲突。刘成站在下邳相的角度看问题,高度不够,情有可原,他要从整体战略考虑,不能随意更改,尤其是徐州刺史还没有敲定人选的情况下。
和刘成、林雨谈了半天,招待他们吃了一顿便饭。刘成和林雨告辞以后,孙策和当值的诸葛亮、杨仪闲聊,问他们应该如何处理徐州的事。徐州的人口本来就不多,现在损失又这么大,如果不管不问,跨海击辽东的战略实现会有困难。
诸葛亮是琅琊人,对徐州比较熟悉。他提出一个建议,从地理上来说,青州、兖州、徐州应该整合考虑。这三州以泰山为中心,就像是泰山延伸出去的三个角,泰山既将三州分隔开来,又起到沟通串联的作用。考虑徐州的问题应该以泰山为中心,统筹三州进行考虑。在兖州尚由曹昂控制的情况下,青州、徐州更不能分开。青州是前线,耕地有限,人口损失比徐州还要严重,粮食供给的负担大部分要依靠徐州。如果徐州不能迅速恢复,势必会影响向北进攻的战略。
孙策表示同意。“人口不足,徐州如何才能尽快恢复?”
诸葛亮说道:“徐州的耕地本来就算不多,出了名的地小人众,最盛时五十七万余户,二百七十余万口,就算损失六成,尚有二十余万户,一百余万口,足以耕种徐州的土地。有所不足,也可以通过增加耕牛,使用新式农具来解决。只要这些人能安居乐业,粮食产量的减小不会太严重。徐州沿海,大部分耕地集中在泗水以西,泗水以东的滩涂地并不适合耕种,倒是适合养猪,可以将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到泗水以西,耕种产量高的良田。在泗水以东建一些养猪场,派一些人看守就行,猪食性杂,吃野草就行,肉可以补充粮食不足,皮可以制革,民用、军用都可以。”
诸葛亮侃侃而谈,随口报出一串串的数字。孙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就是举一反三的天才,只要引对了路,前途不可限量。可惜他太年轻了,过了年才十六,如果是二十六,现在就能将徐州交给他负责,肯定比陶氏兄弟出色。
他们正说着,郭嘉快步走了进来,满脸喜色。“将军,张长史有消息来,他已经和赵温谈妥,朝廷诏书已下,赵温在南阳等长公主的车驾,届时一起前来传诏。”
孙策听了,也很高兴。“朝廷答应我们的条件了?”
“基本上都答应了,只有一点区别,改封将军为吴侯,以吴郡为食邑,却没有给将军王爵,说是要等将军平定幽冀,立下不立之功再封王。”
郭嘉说着,将张纮的书信递了过来。孙策看了,哑然失笑。朝廷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到了这一步还死死拽住最后一块遮羞布不放,不肯封王,也许天子还没有最后认输,还指望着拿到那些军械、粮食后能平定凉州,然后率凉州精锐出关,横扫关东。
要平定凉州,三亿哪够,三十亿还差不多。
孙策曲指一弹书信。“有了诏书,进攻幽州就名正言顺了。奉孝,你来得正好,我们刚刚在商量徐州的事,孔明建议在徐州屯田,你一起听听,出出主意,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做徐州刺史。”
郭嘉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将军,现在不宜调整徐州刺史人选,还是由陶商担任比较合适。”
“我担心他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可以安排得力助手。陶应已经转任九江太守,再把陶商调离,会有人疑心将军凉薄,对收拾人心不利,就连丹阳人都可能有意见。等上两三年,再将陶商转任他职,顺理成章。”
孙策想想,觉得郭嘉所言也有道理。徐州现在需要安定,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动作太大,尤其是发生了陈氏灭门事件之后。陶商才能一般,也没什么野心,这种人最适合做傀儡了。在这段时间内,他大部分时间都会留在徐州,谅陶商也没胆量搞事。
“谁做他的助手比较合适?”
“吕岱。”
孙策笑了。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吕岱在他身边一年多,做事稳重,既有大局观又细心,是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况且他是广陵人,由他来协助陶商,最能安抚徐州人心。
“行,就他了。”
孙策随即让杨仪出去找吕岱。郭嘉又对诸葛亮说道:“孔明,你兄长外出游历,可曾回来?”
“快了,年前有书来,说是等天气暖和些,道路好走了,他就准备回徐州。”
“他都去了哪些地方?”
“先去了辽东,后来又一路向西,去了渔阳、广阳一带。”
“现在在哪儿?”
“上次书信里说在代郡,现在在哪儿也说不准,可能会进入冀州。”
郭嘉点了点头,没有再问。过了一会儿,吕岱跟着杨仪走了进来。他还不知道孙策找他有什么事,拱手施礼。孙策开门见山,问他如何治理徐州比较适合。吕岱想了一会儿,提了几点意见,和诸葛亮的说法大致接近,只是他的着眼点是安抚徐州人心。
“让你去刺史府协助陶商,怎么样?”
吕岱也没多想,点头答应。郭嘉见状,提醒道:“吕定公,将军让你去刺史府可不是做将军的耳目,而是做将军的爪牙,你知道这里面的轻重吗?”
吕岱愕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转头看着孙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确如郭嘉所说,只是以为去监视陶商,做孙策的耳目,没想到孙策会让他实际负责什么事务。刺史府是负责全州事务的——至少名义上如此——他出仕不久,只在刘和主政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郡吏,还没有负责具体政务,现在突然要将一州事务交给他,他有些忐忑。
“将军,我……怕是难荷重任。”
孙策摆摆手,示意吕岱不要紧张。吕岱的确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但他这一年参加了无数次会议,有些会议记录还是经他之手整理的,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只是缺少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罢了。以他的性格,这不是什么难事,若非如此,郭嘉也不会推荐他。能将他的幕府各项事务安排得妥妥贴贴,还能管不好一州?
“定公,我对你有信心,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吕岱热血上涌,躬身领命。“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com。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com
孙策看着匣中陈珪兄弟父子的首级,听林雨解说完交战的经过,尤其是听到陈珪临终前的感慨,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满门忠烈?这玩笑开得有点大。你如果说自己是烈士,勉强还能接受,忠却一点也不靠边。
林雨有点心虚,求助地看了刘成一眼。刘成静静地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孙策看到了林雨的眼神,摆摆手。“该杀的就得杀,不过灭人满门的事要谨慎,影响不好。”
林雨松了一口气,躬身答应。“喏。”
“刘国相,你说呢?”
刘成点了点头。“将军所言甚是,陈珪兄弟父子自然是该死的,但陈氏族人以及部曲、奴婢罪不至死,这么杀有干天和,也容易让人非议,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听到没有?”孙策看看林雨。林雨是林风的弟弟,原本与是个游侠儿,武艺不错,作战也勇猛,原本随林风驻守吴郡,今年刚刚被推荐出仕,孙策安排他来下邳做郡尉,是希望他能发挥所长,没想到这小子立功心切,杀心太重,居然将陈家灭了门。
“听到了,听到了。”林雨连声答应,不敢回嘴。
“功过相抵,赏赐没有了,还要罚。”孙策坐了回去,拍拍案几扶手。“以后每个月到郡学听两次课,争取一年时间内把孟子读完。有什么不懂的,向刘国相多请教。做郡尉不是在军中做都尉,要控制住自己的杀心,即使是迫不得己,非杀不可,也是杀一儆百,不能滥杀,明白吗?”
“明白,明白。”林雨笑嘻嘻地连声答应,退在一旁。
孙策命人为刘成、林雨设座,商量善后事宜。林雨这件事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虽然他加强了军中将士的文化学习,大多数人都识文断字,读写公文命令无碍,但毕竟是军队,文化修养总体偏低,就算是讲武堂也以讲授兵法为主,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杀死对手。做郡尉不是一回事,虽然也难免会遇到穷凶极恶的对手,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普通百姓,就算有错也罪不至死,如果都像林雨这么搞,难免会有无辜者。
警察和军人毕竟不是一个概念,这个时代的人不清楚,他却非常清楚,既然已经看到了这种不良苗头,当然要予以解决。这退役老兵回家做亭长的确是一个加强控制的好办法,但思维和做事方式要加以调整,否则不利于内部团结。
刘成对孙策的观念非常赞同,本来有些意见,现在也消了大半。他向孙策汇报下邳国的情况。经过陶应的努力,豫州世家已经基本清剿完毕,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民生。青徐是黄巾大乱的重灾区,徐州没有青州严重,但损失也不小,再加上笮融之乱、刘和入主时发生的几次战事,下邳的人口损失比较大,大概只剩下以前的六成。刘成希望孙策下令迁到江南的徐州百姓回家,弥补人口不足的问题。
孙策没有立刻答应刘成。徐州固然重要,但江东更重要,让人口回流必然会影响江东的发展,这和他向南的战略有冲突。刘成站在下邳相的角度看问题,高度不够,情有可原,他要从整体战略考虑,不能随意更改,尤其是徐州刺史还没有敲定人选的情况下。
和刘成、林雨谈了半天,招待他们吃了一顿便饭。刘成和林雨告辞以后,孙策和当值的诸葛亮、杨仪闲聊,问他们应该如何处理徐州的事。徐州的人口本来就不多,现在损失又这么大,如果不管不问,跨海击辽东的战略实现会有困难。
诸葛亮是琅琊人,对徐州比较熟悉。他提出一个建议,从地理上来说,青州、兖州、徐州应该整合考虑。这三州以泰山为中心,就像是泰山延伸出去的三个角,泰山既将三州分隔开来,又起到沟通串联的作用。考虑徐州的问题应该以泰山为中心,统筹三州进行考虑。在兖州尚由曹昂控制的情况下,青州、徐州更不能分开。青州是前线,耕地有限,人口损失比徐州还要严重,粮食供给的负担大部分要依靠徐州。如果徐州不能迅速恢复,势必会影响向北进攻的战略。
孙策表示同意。“人口不足,徐州如何才能尽快恢复?”
诸葛亮说道:“徐州的耕地本来就算不多,出了名的地小人众,最盛时五十七万余户,二百七十余万口,就算损失六成,尚有二十余万户,一百余万口,足以耕种徐州的土地。有所不足,也可以通过增加耕牛,使用新式农具来解决。只要这些人能安居乐业,粮食产量的减小不会太严重。徐州沿海,大部分耕地集中在泗水以西,泗水以东的滩涂地并不适合耕种,倒是适合养猪,可以将大部分的人口集中到泗水以西,耕种产量高的良田。在泗水以东建一些养猪场,派一些人看守就行,猪食性杂,吃野草就行,肉可以补充粮食不足,皮可以制革,民用、军用都可以。”
诸葛亮侃侃而谈,随口报出一串串的数字。孙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就是举一反三的天才,只要引对了路,前途不可限量。可惜他太年轻了,过了年才十六,如果是二十六,现在就能将徐州交给他负责,肯定比陶氏兄弟出色。
他们正说着,郭嘉快步走了进来,满脸喜色。“将军,张长史有消息来,他已经和赵温谈妥,朝廷诏书已下,赵温在南阳等长公主的车驾,届时一起前来传诏。”
孙策听了,也很高兴。“朝廷答应我们的条件了?”
“基本上都答应了,只有一点区别,改封将军为吴侯,以吴郡为食邑,却没有给将军王爵,说是要等将军平定幽冀,立下不立之功再封王。”
郭嘉说着,将张纮的书信递了过来。孙策看了,哑然失笑。朝廷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到了这一步还死死拽住最后一块遮羞布不放,不肯封王,也许天子还没有最后认输,还指望着拿到那些军械、粮食后能平定凉州,然后率凉州精锐出关,横扫关东。
要平定凉州,三亿哪够,三十亿还差不多。
孙策曲指一弹书信。“有了诏书,进攻幽州就名正言顺了。奉孝,你来得正好,我们刚刚在商量徐州的事,孔明建议在徐州屯田,你一起听听,出出主意,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做徐州刺史。”
郭嘉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将军,现在不宜调整徐州刺史人选,还是由陶商担任比较合适。”
“我担心他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可以安排得力助手。陶应已经转任九江太守,再把陶商调离,会有人疑心将军凉薄,对收拾人心不利,就连丹阳人都可能有意见。等上两三年,再将陶商转任他职,顺理成章。”
孙策想想,觉得郭嘉所言也有道理。徐州现在需要安定,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动作太大,尤其是发生了陈氏灭门事件之后。陶商才能一般,也没什么野心,这种人最适合做傀儡了。在这段时间内,他大部分时间都会留在徐州,谅陶商也没胆量搞事。
“谁做他的助手比较合适?”
“吕岱。”
孙策笑了。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人选。吕岱在他身边一年多,做事稳重,既有大局观又细心,是个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况且他是广陵人,由他来协助陶商,最能安抚徐州人心。
“行,就他了。”
孙策随即让杨仪出去找吕岱。郭嘉又对诸葛亮说道:“孔明,你兄长外出游历,可曾回来?”
“快了,年前有书来,说是等天气暖和些,道路好走了,他就准备回徐州。”
“他都去了哪些地方?”
“先去了辽东,后来又一路向西,去了渔阳、广阳一带。”
“现在在哪儿?”
“上次书信里说在代郡,现在在哪儿也说不准,可能会进入冀州。”
郭嘉点了点头,没有再问。过了一会儿,吕岱跟着杨仪走了进来。他还不知道孙策找他有什么事,拱手施礼。孙策开门见山,问他如何治理徐州比较适合。吕岱想了一会儿,提了几点意见,和诸葛亮的说法大致接近,只是他的着眼点是安抚徐州人心。
“让你去刺史府协助陶商,怎么样?”
吕岱也没多想,点头答应。郭嘉见状,提醒道:“吕定公,将军让你去刺史府可不是做将军的耳目,而是做将军的爪牙,你知道这里面的轻重吗?”
吕岱愕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转头看着孙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的确如郭嘉所说,只是以为去监视陶商,做孙策的耳目,没想到孙策会让他实际负责什么事务。刺史府是负责全州事务的——至少名义上如此——他出仕不久,只在刘和主政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郡吏,还没有负责具体政务,现在突然要将一州事务交给他,他有些忐忑。
“将军,我……怕是难荷重任。”
孙策摆摆手,示意吕岱不要紧张。吕岱的确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但他这一年参加了无数次会议,有些会议记录还是经他之手整理的,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只是缺少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罢了。以他的性格,这不是什么难事,若非如此,郭嘉也不会推荐他。能将他的幕府各项事务安排得妥妥贴贴,还能管不好一州?
“定公,我对你有信心,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吕岱热血上涌,躬身领命。“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com。妙书屋手机版阅读网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