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一章 石阡的民族村寨(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希望与图腾最新章节!
导游黄桂蓉的讲解虽然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略显平铺直叙,但讲解吐词很清。
田理麦悄悄对蒋雯雯说道:“雯雯,你觉得小黄的讲解如何?”
“麦,别打岔,听讲解!”蒋雯雯说道。
导游黄桂蓉继续讲解。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导游黄桂蓉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们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的房屋建筑特色明显,也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突出的建筑特色。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介绍完仡佬族,或许吴总你们会问,这个地方怎么叫‘尧上’呢?关于它的来历,我就要先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邓氏宗祠’了,传说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了使鱼能喝上水,特地在鱼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
“祠堂,实际上当年是为了祭祀尧上村邓氏始祖创立尧上村之功而专门修建的。相传六百多年以前,一个江西的姓的一位后生,他的父辈有三兄弟,分别取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企盼做县官、州官、府官,然而却没有一个当上官。这位邓姓后生见父辈门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土窑烧制碗盘盆罐拿出去卖。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上’即‘尧上’。久而久之由此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名称。如今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建这个祠堂自然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的创业之功,现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陈列馆,收集了人文自然资料标本,大家可以在陈列馆中了解我们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风情地貌,参观结束后,还可以看到仡佬族的傩堂戏表演。”
导游黄桂蓉边走边讲,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那棵大树,林业部门挂了牌子。导游黄桂蓉讲解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叫‘侯栗树’,这棵树需要四个人才能将它合抱住。大家请抬头,树上神奇地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兰花,更有蜜蜂常年萦绕,据说,它已有千年高寿,是棵神树,当地人称它‘许愿树’,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
边看边游览,就来到了一片民居之中。导游黄桂蓉指着民居讲解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民居,这里住着五十余户仡佬人家,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两层,它浓缩了中国中部和西南两地建筑文化风格,前面伸出挑梁,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但又有独特之处,高门槛,中间还设置了一个小腰门,其主要功能就是家里的小孩出不去,大人可以安心劳作;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不让外面的野兽、牲畜进去。大家请看,这些房屋格局大体一样,都是左右两个厢房,呈“凹”字形,十二根木柱承受着整栋木房的重量,除宗祠为悬山顶建筑外,其余的都是歇山顶建筑,总体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这些窗镂花的图案也非常精美,以梅花、龙、凤、仙鹤等一些吉祥的图案为主,表现了我们仡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在民居中留处的石板小街上,吴总等一行觉得心情怡然。
这条小街一直延伸至包溪峡谷,是尧上的主要街道,小街两边有仡佬族风味小吃和一些独特小商品。
那条小街走完,便是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风雨桥”。导游黄桔蓉介绍道:“这是一座风雨桥,这条小河叫包溪河,它位于尧上民族村的西头出口处,河的这面是尧上村,对面是佛顶山,风雨桥长二十米,宽三米。两侧是木栅栏栏杆,高约四米。可供行人走路、歇息和避雨之用,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的木结构桥。虽然尧上村与佛顶山仅隔了一条小河,易涨易落山溪水,每逢小河涨水和冬天的时候,给人们上山打柴狩猎采药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尧上村的祖辈们早先便开始用树木在河水搭桥,但常常被洪水冲走,后来他们便以仡家民居的风格建造了这座风雨桥。这桥不仅成为稳固的出行之道,而且还装饰了山寨,成为一道风景。闲暇之余,它也成为不少仡佬青年男女对歌择拌的好去处。”
看完了尧上民俗村,便到中午时分了,一行人在街边小吃店随便吃了小吃,便驱车前往楼上古寨。
到了楼上古寨,刚刚下车,导游黄桂蓉便开始了讲解。
“楼上千年古寨,说它是个古寨,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里一切都充满了古朴的神韵,古桥、古井、古风、古屋、古树,仿佛都在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置身其中,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品味那段的沧桑岁月!
“吴总,各位朋友,可能会觉得‘楼上’这个名字有点普通,也觉奇怪,为什么叫‘楼上’呢?其实原来不叫‘楼上’,而叫‘寨纪’,是因为寨中的一小水沟处有一座楼房,下面修了一条长长的巷道做过道,便叫‘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村民便习惯地称之为‘楼上’了,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关于‘楼上’一词的来历。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楼上的基本情况,楼上位于石阡县城西南的廖贤河畔,距县城十五公里,现有四个村民组,一百五十户人家,五百多人,整个景区面积约四平方多公里,从石阡县城至景区有四十分钟车程。在这个古老的村寨里,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呐等多种独特的习俗。”
快到的时候,导游黄桂蓉指着那片古老的民居说道:
“吴总,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古居了,楼上千年古寨正为我们褪去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游览的是一处戏楼。导游介绍道:
“我们现在游览的这个古建筑是楼上古寨的戏楼,它始建于清朝末年,两边为走廊,中间是舞台。走廊是专供演员化妆、更衣、存放道具的地方;舞台则是上演木偶戏、人大戏的专门场所。现在主要上演木偶戏,人大戏却很少了。木偶戏在前面我们已经作了一些介绍。下面关于人大戏我向吴总等各位朋友作一个简单介绍。
“人大戏整个戏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要求演员用猪胃装上猪血后绑在腰间,另外一个人用钗去钗这个血袋,然后血喷出来,在这一刹那,被刺的演员必须顺着刀被挑起来,整个戏算成功,这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
“这个戏楼的格局和石阡万寿宫戏楼如出一辙,是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跟中部文化有关呢?这里的整个村民皆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朝弘治六年(1496年),始祖周伯泉带着家人辛苦劳累、沿着崎岖的山道长途跋涉,一路寻找安身之地,遥望繁华的石阡府城,走走停停,他们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迈着因长途劳顿而疲惫的双腿继续前行寻找家园。他们且望且行,不觉已离开石阡府城十四公里,来到这偏僻而遥远的山谷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休养生息,定居下来,迄今已繁衍生息十九代有四千余人。江西人对风水、天文非常讲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戏楼建在这儿的真正意义,其实这儿并不适合观众观看表演,主要因为风水很好,可以保佑这里六畜兴旺,家家平安!据说,当年周伯泉含泪离开家乡,是为了避难图存,究竟是为何避难,至今没有详细记载。也许,他当初苦涩的心扉不便于向后人敞开,但不管怎么说,周氏在此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看完了古戏楼,来到一片树林旁,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我们看到的这里是一片古木奇树群,面积约有六十亩,由紫薇、丹桂、红枫、柏树组成。其中有四棵古枫树,高达近四十米,奇特的是它们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关于这个说法,是经过相关测绘而来,这七棵枫树与北极相差五度,这五度代表了五百年,由此推断这个寨子已拥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传说是古夜郎国的遗址;古时进寨传说要下马跪拜,因此又有人推断这里是古夜郎国的一个诸侯国,为千年古寨增添了神圣的色彩。”(未完待续。)
导游黄桂蓉的讲解虽然没有什么起伏跌宕,略显平铺直叙,但讲解吐词很清。
田理麦悄悄对蒋雯雯说道:“雯雯,你觉得小黄的讲解如何?”
“麦,别打岔,听讲解!”蒋雯雯说道。
导游黄桂蓉继续讲解。
“仡佬族部分古语保存于如今石阡山川村寨名义之中,以仡佬族的古称、自称和他称得名的地名比比皆是。”
导游黄桂蓉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我们石阡保留着丰富的仡佬民俗。诸如击鼓而歌的娱丧之俗;腊余岁尾的舂傩还愿之俗;过年打糍粑、推绿豆粉等俗;以供粑、蒸粑予测旱涝及若干特殊禁忌之俗;“立春”时节说春、送财神、“打梁山土地”之俗;春节玩灯之俗;敬雀、谢土、吃新等节日祭祀之俗;朝拜石崖、洞穴、“赖子石”之俗;打薅草锣鼓祭祀“秧苗土地神”之俗;喜唱民歌、山歌之俗;哭嫁和迎早亲之俗;送瓜、送宝、送“菩萨”等送子之俗;办“祝米酒”和送穿戴、背围之俗;建房说上梁伏筮、订门伏筮之俗等。
“仡佬族的房屋建筑特色明显,也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突出的建筑特色。房屋形式主要有“干栏”、“千脚棚”、“塌塌房”等。而现在石阡仡佬族人则大多住的是木构架穿斗青瓦房。正房中间是堂屋,供有“香火”(神龛)以祭天地神灵和祖先,两边是卧室和厨房。卧室前屋有一火塘,火塘里终年薪火不绝,上面的木栅用作挂腊肉和辣椒等,用烟薰出来的腊肉别有一番风味。这里也是家人每日就餐处。每天劳作完毕,全家男女老幼皆围坐休息或闲谈。亲朋来往亦在火塘旁接待交谈。屋前为院坝,用作晾晒粮食、衣物等。院坝左右两边建有厢房,一般为二层楼居建筑,底层供贮存农具和养畜牲之用。楼上为粮仓、住房。
“仡佬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子穿开襟无领长衫,袖子较长,布扣7至9颗,多至11颗,少数无领俗称破肚衣。仡佬族女子穿大袖衣服,上衣短及腰,领口,袖口及衣服边沿都绣有花纹或用花布条镶以花边。下穿无褶长桶裙,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喜欢穿绣花勾尖尖鞋。外罩无袖青色长袍,用二、三串珠子悬于颈上以为饰,头上插各种银、铜质装饰品。
“仡佬族妇女善于刺绣。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亲自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架绣、挑绣、梭绣、游绣等。仡佬族妇女在鞋面、围腰、手帕、腰带、衣、裤边以及枕、帘子、荷包、褡裢等处都要绣上花样,用来点缀装饰。
“仡佬族人善纺织、刺绣、蜡染,历史上因其服饰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称为‘青仡佬’,‘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
“佬族人结婚都有一定的程序。先由男家托媒婆向女家提亲,女家即便满意,为显示女儿身价高贵,一般都不一口应允,媒婆得跑两三趟,并带上鸡、酒等见面礼,如礼物被女家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姑娘出嫁之日,女家大办酒席,白天摆出陪嫁品任人观望。晚上新娘唱哭嫁歌,一一向至亲好友道别。迎亲时,迎亲花轿由媒婆带队,推选族中一位德高望众者为押礼先生,组成迎亲队。迎亲队拂晓出发,一路上唢呐、锣鼓配合吹奏迎亲曲调。新娘上轿前,由福寿双全的妇女帮助开脸、梳妆打扮、穿上大红宽袖长袍嫁衣,并配上“背镜”。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花轿前挂铜境,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介绍完仡佬族,或许吴总你们会问,这个地方怎么叫‘尧上’呢?关于它的来历,我就要先带大家去参观我们的‘邓氏宗祠’了,传说当年两条鲤鱼被困池塘之中,善良的仡佬人为了使鱼能喝上水,特地在鱼嘴前修建了祠堂,因‘池塘’和‘祠堂’谐音,形成了双鱼双塘的独特景观。
“祠堂,实际上当年是为了祭祀尧上村邓氏始祖创立尧上村之功而专门修建的。相传六百多年以前,一个江西的姓的一位后生,他的父辈有三兄弟,分别取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取这样的名字就是企盼做县官、州官、府官,然而却没有一个当上官。这位邓姓后生见父辈门的奢想落空,就只身外出闯荡世界,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安居乐业能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土窑烧制碗盘盆罐拿出去卖。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上’即‘尧上’。久而久之由此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名称。如今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建这个祠堂自然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的创业之功,现在的祠堂成了民俗陈列馆,收集了人文自然资料标本,大家可以在陈列馆中了解我们尧上仡佬族文化村的风情地貌,参观结束后,还可以看到仡佬族的傩堂戏表演。”
导游黄桂蓉边走边讲,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那棵大树,林业部门挂了牌子。导游黄桂蓉讲解道: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棵树叫‘侯栗树’,这棵树需要四个人才能将它合抱住。大家请抬头,树上神奇地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兰花,更有蜜蜂常年萦绕,据说,它已有千年高寿,是棵神树,当地人称它‘许愿树’,据说能给人带来好运。”
边看边游览,就来到了一片民居之中。导游黄桂蓉指着民居讲解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里的民居,这里住着五十余户仡佬人家,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是两层,它浓缩了中国中部和西南两地建筑文化风格,前面伸出挑梁,典型的干栏式吊脚楼建筑。但又有独特之处,高门槛,中间还设置了一个小腰门,其主要功能就是家里的小孩出不去,大人可以安心劳作;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不让外面的野兽、牲畜进去。大家请看,这些房屋格局大体一样,都是左右两个厢房,呈“凹”字形,十二根木柱承受着整栋木房的重量,除宗祠为悬山顶建筑外,其余的都是歇山顶建筑,总体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这些窗镂花的图案也非常精美,以梅花、龙、凤、仙鹤等一些吉祥的图案为主,表现了我们仡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在民居中留处的石板小街上,吴总等一行觉得心情怡然。
这条小街一直延伸至包溪峡谷,是尧上的主要街道,小街两边有仡佬族风味小吃和一些独特小商品。
那条小街走完,便是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风雨桥”。导游黄桔蓉介绍道:“这是一座风雨桥,这条小河叫包溪河,它位于尧上民族村的西头出口处,河的这面是尧上村,对面是佛顶山,风雨桥长二十米,宽三米。两侧是木栅栏栏杆,高约四米。可供行人走路、歇息和避雨之用,是一座具有多种功能的木结构桥。虽然尧上村与佛顶山仅隔了一条小河,易涨易落山溪水,每逢小河涨水和冬天的时候,给人们上山打柴狩猎采药带来极大的不便,于是尧上村的祖辈们早先便开始用树木在河水搭桥,但常常被洪水冲走,后来他们便以仡家民居的风格建造了这座风雨桥。这桥不仅成为稳固的出行之道,而且还装饰了山寨,成为一道风景。闲暇之余,它也成为不少仡佬青年男女对歌择拌的好去处。”
看完了尧上民俗村,便到中午时分了,一行人在街边小吃店随便吃了小吃,便驱车前往楼上古寨。
到了楼上古寨,刚刚下车,导游黄桂蓉便开始了讲解。
“楼上千年古寨,说它是个古寨,一点也不夸张,因为这里一切都充满了古朴的神韵,古桥、古井、古风、古屋、古树,仿佛都在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置身其中,您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品味那段的沧桑岁月!
“吴总,各位朋友,可能会觉得‘楼上’这个名字有点普通,也觉奇怪,为什么叫‘楼上’呢?其实原来不叫‘楼上’,而叫‘寨纪’,是因为寨中的一小水沟处有一座楼房,下面修了一条长长的巷道做过道,便叫‘楼巷’,因‘上’与‘巷’谐音,久而久之村民便习惯地称之为‘楼上’了,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关于‘楼上’一词的来历。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楼上的基本情况,楼上位于石阡县城西南的廖贤河畔,距县城十五公里,现有四个村民组,一百五十户人家,五百多人,整个景区面积约四平方多公里,从石阡县城至景区有四十分钟车程。在这个古老的村寨里,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俗,唱山歌、哭丧哭嫁、吹唢呐等多种独特的习俗。”
快到的时候,导游黄桂蓉指着那片古老的民居说道:
“吴总,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古居了,楼上千年古寨正为我们褪去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游览的是一处戏楼。导游介绍道:
“我们现在游览的这个古建筑是楼上古寨的戏楼,它始建于清朝末年,两边为走廊,中间是舞台。走廊是专供演员化妆、更衣、存放道具的地方;舞台则是上演木偶戏、人大戏的专门场所。现在主要上演木偶戏,人大戏却很少了。木偶戏在前面我们已经作了一些介绍。下面关于人大戏我向吴总等各位朋友作一个简单介绍。
“人大戏整个戏的精彩之处在于,它要求演员用猪胃装上猪血后绑在腰间,另外一个人用钗去钗这个血袋,然后血喷出来,在这一刹那,被刺的演员必须顺着刀被挑起来,整个戏算成功,这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艺。
“这个戏楼的格局和石阡万寿宫戏楼如出一辙,是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跟中部文化有关呢?这里的整个村民皆姓周,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朝弘治六年(1496年),始祖周伯泉带着家人辛苦劳累、沿着崎岖的山道长途跋涉,一路寻找安身之地,遥望繁华的石阡府城,走走停停,他们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迈着因长途劳顿而疲惫的双腿继续前行寻找家园。他们且望且行,不觉已离开石阡府城十四公里,来到这偏僻而遥远的山谷时,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从此休养生息,定居下来,迄今已繁衍生息十九代有四千余人。江西人对风水、天文非常讲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明白,这个戏楼建在这儿的真正意义,其实这儿并不适合观众观看表演,主要因为风水很好,可以保佑这里六畜兴旺,家家平安!据说,当年周伯泉含泪离开家乡,是为了避难图存,究竟是为何避难,至今没有详细记载。也许,他当初苦涩的心扉不便于向后人敞开,但不管怎么说,周氏在此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看完了古戏楼,来到一片树林旁,导游黄桂蓉介绍道:
“我们看到的这里是一片古木奇树群,面积约有六十亩,由紫薇、丹桂、红枫、柏树组成。其中有四棵古枫树,高达近四十米,奇特的是它们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关于这个说法,是经过相关测绘而来,这七棵枫树与北极相差五度,这五度代表了五百年,由此推断这个寨子已拥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传说是古夜郎国的遗址;古时进寨传说要下马跪拜,因此又有人推断这里是古夜郎国的一个诸侯国,为千年古寨增添了神圣的色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