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7章 孤军成伏兵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奋斗在盛唐最新章节!
唐幽州城,就在后世的北平。只是占地面积远没有北平那么大,大概只相当于北平一区的样子。
尽管如此,在当世也算数得着的大城之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呈长方形,城墙长达二十四里,城防坚固,各种设施俱全。城内有二十坊一市,百姓数十万,还驻有五万大军。
当初要不是李隆基把幽州的守军抽去了八成左右,仅余一万人。凭契丹人的本事,累死他们也攻不下来。
现在这个难题,转移到了崔耕的头上。
契丹军一触即溃,兵力倒是大部分保留了下来。现在幽州城内的契丹军,达到了十万之众。
等契丹军的士气恢复后,崔耕的大军别说强攻幽州城了,就是正面在平地开战,胜率也不过五五之数。
好死不死的是,由于唐军给的压力太大,可突于和李娑固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开始一直对外。
所以,崔耕现在的处境前所未有的险恶起来。
可是,如今天下人的目光,都投到了幽州。城内几十万大唐百姓等着崔耕去解救,他总不能围了几天幽州后,就撤军吧?
但是不撤?
稍一不慎,就是败亡之局。
如果崔耕是大唐正常的将领倒是好了,援军源源不断而来,契丹没有半点可乘之机。
然而现在,别说李隆基不愿意派援军了,有援军崔耕也不敢要啊。谁知道那帮子援军是敌是友,崔耕还得派一部分兵力,监视他们。
无奈之下,崔耕传下命令,让岭南道速派援军三万。另另一方面,行文给李隆基,让他允许五万剑南道的兵马过境。
如果凑到十三万大军,起码自保是没问题了。
当然了,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契丹的内争迅速爆发。
围城五日后,崔耕命人将一封书信射进了城内。宣称打仗的事儿可以暂且放一放,自己受大唐天子的命令,要护送固安公主前往奚族赐婚,请李娑固给自己一道公文,准许自己过境。
其实原本崔耕的打算,是借着送公主过境的名义,和契丹境内的他心目中的某内奸搭上线儿。
没办法,这事儿只能他自己干。有些承诺从他这大唐越王亲口说出来,和经过别人转述,其效果完全不一样。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经过偷袭翁明城之战,契丹大部分部队,包括可汗李娑固、大将李可折、可突于等人,都退入了幽州城。崔耕想使离间计,都接触不到人。
现在他护送公主去奚族和亲,主要目的还是找个借口,双方暂时休兵。与此同时,自己一走,契丹外部压力顿减,说不定就可以放心内哄了。
……
……
幽州城内,幽州大都督府,议事厅。
李娑固面南背北居中而坐,契丹诸将分列两厢。这些将领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以可突于为首,一派以李过折为首。虽然不至于到怒目而视的地步,却也是互相戒备。
李娑固将崔耕的书信向大家展示了一圈儿,道:“对于此事,大家怎么看?”
“这是好事儿啊!”李过折道:“崔耕一走,他手下的大军群龙无首,咱们的压力大减。再说了,奚族和大唐和亲,咱们就算想拦,也拦不住啊!”
可突于却冷笑一声,道:“好什么好?崔耕顿兵坚城之下,背后皆是心怀叵测的疑军,稍一不慎,就得被咱们一锅端了!现在他突然要跑,算什么好事儿?”
顿了顿,又道:“谁不知道,崔耕和李隆基尿不到一个壶里。现在巴巴地替李隆基送公主和亲,说这事儿没什么猫腻,你们信吗?”
李过折可不惯着他,针锋相对,道:“哎呦呵,瞧你能的。好像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把人家崔耕的大军灭了似的。大唐双耀郭子仪、张守,新冒出来的哥舒翰,还有那刚刚阵斩了何春会将军的安禄山,哪个是好相与的?来来来,明儿个,你带一万军出战,看看能不能胜上一阵?”
“你……”
提到这个话题,可突于确实有些含糊。这些日子的契丹军大溃退,除了士气太低外,崔耕麾下这些大将太猛也是原因之一。
尤其是安禄山自从阵斩了何春会后,声势一时无两。可突于还想打他个偷袭呢,结果差点被安禄山反算计了。可突于见机不妙,率部逃走,因为双方没接触,才保住了脸面。
可突于深吸了一口气,道:“我不否认越王崔耕兵精将勇。某的意思是,时间拖的越久,对崔耕越不利,咱们应该尽力把他拖住,不给他可乘之机。”
李过折依旧不以为然,道:“拖得越久,对咱们越有利?那也不见得吧?要说我,真拖不起的是咱们。其一,咱们契丹军大部都在幽州城内,外面没什么援军。兵法有云,外无必救之兵,内无必守之城。而崔耕呢?还有岭南道、剑南道乃至安南都护府的兵马不断开来。其二,当初城破之际,幽州城内的粮草被焚烧一空。如今我军的粮草,只能坚持不到三个月了。其三,大家是不是忘了,还有一个高仙芝!他那出了什么幺蛾子,咱们契丹全族,恐怕有灭族之忧啊!”
“高仙芝么……”
如果说李可折前两条理由,还有些危言耸听的话。那么,最后提到的“高仙芝”,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可突于和李娑固的面色,都难看起来。
当初新罗兴兵犯唐,崔耕奉命总览山东、河北两道的大权,征讨新罗。在准备好出兵之前,他派了高仙芝率五万大军,囤兵水之畔,阻止新罗军继续西侵。
然而后来,出了种种变故,崔耕被改封越王,带领心腹人马南下。高仙芝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并未跟随。
从那以后,他的五万兵马,继续囤积于此。
后来,契丹兴起,渤海国建立,高仙芝这五万兵马,夹在渤海国和新罗之间,成了一支孤军,全靠大唐水军提供军资。
也正是由于这支军队的存在,渤海和新罗对大唐一向尊敬。
表面上看,高仙芝这支兵马和契丹并不接壤。但是,如果渤海国愿意借路的话,高仙芝完全趁着契丹兵力空虚之机,直插契丹人的老巢,重演当年默咄偷袭契丹的旧事。
虽然考虑到唇亡齿寒的因素,渤海国未必肯借道。但是,对面的唐将是崔耕啊!他既是人的神使,又是高仙芝的旧主,说不就能说服二人同意这个计划!
就算不出现这个最坏的情况,崔耕万一说服高仙芝重新投奔自己呢?
短时间内,崔耕的兵力就能增加一倍。契丹的拖延之计,就算给自己掘墓了!
李娑固越想越是害怕,站起身来,在帐内来回踱了几步。
终于,李娑固停住了脚步,沉声道:“不得不说,现在到了我契丹国生死存亡之际。本汗有两条建议,还请可突于将军务必成全。”
唐幽州城,就在后世的北平。只是占地面积远没有北平那么大,大概只相当于北平一区的样子。
尽管如此,在当世也算数得着的大城之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呈长方形,城墙长达二十四里,城防坚固,各种设施俱全。城内有二十坊一市,百姓数十万,还驻有五万大军。
当初要不是李隆基把幽州的守军抽去了八成左右,仅余一万人。凭契丹人的本事,累死他们也攻不下来。
现在这个难题,转移到了崔耕的头上。
契丹军一触即溃,兵力倒是大部分保留了下来。现在幽州城内的契丹军,达到了十万之众。
等契丹军的士气恢复后,崔耕的大军别说强攻幽州城了,就是正面在平地开战,胜率也不过五五之数。
好死不死的是,由于唐军给的压力太大,可突于和李娑固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开始一直对外。
所以,崔耕现在的处境前所未有的险恶起来。
可是,如今天下人的目光,都投到了幽州。城内几十万大唐百姓等着崔耕去解救,他总不能围了几天幽州后,就撤军吧?
但是不撤?
稍一不慎,就是败亡之局。
如果崔耕是大唐正常的将领倒是好了,援军源源不断而来,契丹没有半点可乘之机。
然而现在,别说李隆基不愿意派援军了,有援军崔耕也不敢要啊。谁知道那帮子援军是敌是友,崔耕还得派一部分兵力,监视他们。
无奈之下,崔耕传下命令,让岭南道速派援军三万。另另一方面,行文给李隆基,让他允许五万剑南道的兵马过境。
如果凑到十三万大军,起码自保是没问题了。
当然了,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契丹的内争迅速爆发。
围城五日后,崔耕命人将一封书信射进了城内。宣称打仗的事儿可以暂且放一放,自己受大唐天子的命令,要护送固安公主前往奚族赐婚,请李娑固给自己一道公文,准许自己过境。
其实原本崔耕的打算,是借着送公主过境的名义,和契丹境内的他心目中的某内奸搭上线儿。
没办法,这事儿只能他自己干。有些承诺从他这大唐越王亲口说出来,和经过别人转述,其效果完全不一样。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经过偷袭翁明城之战,契丹大部分部队,包括可汗李娑固、大将李可折、可突于等人,都退入了幽州城。崔耕想使离间计,都接触不到人。
现在他护送公主去奚族和亲,主要目的还是找个借口,双方暂时休兵。与此同时,自己一走,契丹外部压力顿减,说不定就可以放心内哄了。
……
……
幽州城内,幽州大都督府,议事厅。
李娑固面南背北居中而坐,契丹诸将分列两厢。这些将领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以可突于为首,一派以李过折为首。虽然不至于到怒目而视的地步,却也是互相戒备。
李娑固将崔耕的书信向大家展示了一圈儿,道:“对于此事,大家怎么看?”
“这是好事儿啊!”李过折道:“崔耕一走,他手下的大军群龙无首,咱们的压力大减。再说了,奚族和大唐和亲,咱们就算想拦,也拦不住啊!”
可突于却冷笑一声,道:“好什么好?崔耕顿兵坚城之下,背后皆是心怀叵测的疑军,稍一不慎,就得被咱们一锅端了!现在他突然要跑,算什么好事儿?”
顿了顿,又道:“谁不知道,崔耕和李隆基尿不到一个壶里。现在巴巴地替李隆基送公主和亲,说这事儿没什么猫腻,你们信吗?”
李过折可不惯着他,针锋相对,道:“哎呦呵,瞧你能的。好像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把人家崔耕的大军灭了似的。大唐双耀郭子仪、张守,新冒出来的哥舒翰,还有那刚刚阵斩了何春会将军的安禄山,哪个是好相与的?来来来,明儿个,你带一万军出战,看看能不能胜上一阵?”
“你……”
提到这个话题,可突于确实有些含糊。这些日子的契丹军大溃退,除了士气太低外,崔耕麾下这些大将太猛也是原因之一。
尤其是安禄山自从阵斩了何春会后,声势一时无两。可突于还想打他个偷袭呢,结果差点被安禄山反算计了。可突于见机不妙,率部逃走,因为双方没接触,才保住了脸面。
可突于深吸了一口气,道:“我不否认越王崔耕兵精将勇。某的意思是,时间拖的越久,对崔耕越不利,咱们应该尽力把他拖住,不给他可乘之机。”
李过折依旧不以为然,道:“拖得越久,对咱们越有利?那也不见得吧?要说我,真拖不起的是咱们。其一,咱们契丹军大部都在幽州城内,外面没什么援军。兵法有云,外无必救之兵,内无必守之城。而崔耕呢?还有岭南道、剑南道乃至安南都护府的兵马不断开来。其二,当初城破之际,幽州城内的粮草被焚烧一空。如今我军的粮草,只能坚持不到三个月了。其三,大家是不是忘了,还有一个高仙芝!他那出了什么幺蛾子,咱们契丹全族,恐怕有灭族之忧啊!”
“高仙芝么……”
如果说李可折前两条理由,还有些危言耸听的话。那么,最后提到的“高仙芝”,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可突于和李娑固的面色,都难看起来。
当初新罗兴兵犯唐,崔耕奉命总览山东、河北两道的大权,征讨新罗。在准备好出兵之前,他派了高仙芝率五万大军,囤兵水之畔,阻止新罗军继续西侵。
然而后来,出了种种变故,崔耕被改封越王,带领心腹人马南下。高仙芝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并未跟随。
从那以后,他的五万兵马,继续囤积于此。
后来,契丹兴起,渤海国建立,高仙芝这五万兵马,夹在渤海国和新罗之间,成了一支孤军,全靠大唐水军提供军资。
也正是由于这支军队的存在,渤海和新罗对大唐一向尊敬。
表面上看,高仙芝这支兵马和契丹并不接壤。但是,如果渤海国愿意借路的话,高仙芝完全趁着契丹兵力空虚之机,直插契丹人的老巢,重演当年默咄偷袭契丹的旧事。
虽然考虑到唇亡齿寒的因素,渤海国未必肯借道。但是,对面的唐将是崔耕啊!他既是人的神使,又是高仙芝的旧主,说不就能说服二人同意这个计划!
就算不出现这个最坏的情况,崔耕万一说服高仙芝重新投奔自己呢?
短时间内,崔耕的兵力就能增加一倍。契丹的拖延之计,就算给自己掘墓了!
李娑固越想越是害怕,站起身来,在帐内来回踱了几步。
终于,李娑固停住了脚步,沉声道:“不得不说,现在到了我契丹国生死存亡之际。本汗有两条建议,还请可突于将军务必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