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五中文网 www.15zw.com,最快更新我被召唤就变强最新章节!
再者,即使是遭遇了失败,20万军队,护送明英宗突围也做不到吗?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和两方高层的决策脱不开关系,谁也不能否认,瓦剌也先的军事才华要比明英宗高出不少。
明英宗抵达大同之前,就已经发现了也先选择了退军,也先退军是慑于明英宗御驾亲征吗?当然不是,而是为了寻找机会。
明朝虽然在朱元璋和朱棣的带领下,一直压着外族打,但并不是多么安稳的朝代,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外族的威胁,比起宋朝还要动荡一些,宋朝时期,和周边几个国家打了不少仗,但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宋朝很长时间是不怎么担心外族攻破都城的。
再一个,明英宗御驾亲征,这就将危险提高了好几个层次,哪怕身边也20万大军,也要防备外族袭击。
起先大臣们规劝明英宗,但年少气盛的明英宗自然听不进去,可是到了大同,看到了战斗的场景,加上瓦剌行踪可疑,明英宗自然也有点儿怕了,选择听从大臣们的建议,班师回朝,可是这个时候,他却又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心存侥幸。
从明军回军的路线就可以看出来,明军先是往蔚州走了四十里,然后又转道走向了宣府,蔚州靠近中原腹地,宣府在边界,如果瓦剌要进行袭击,宣府是首要袭击的目标。
在史书中,明军改道的原因都归结到了王振身上,是王振想要带着明英宗衣锦还乡,说走蔚州会践踏庄稼,所以改道走了宣府。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八月初了,该收割的庄稼都收割了差不多了,而且大军行进,难道就一定会践踏庄稼吗?明显说不过去,唯一比较可靠的说法就是,明英宗不甘心,想要捞点功绩,不想灰溜溜地班师回朝。
这样的说法比王振的那个说法更能站住脚,明英宗带着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来了,结果瓦剌军都没有见到,就灰溜溜地回去,一位年少气盛的君王怎么可能忍受。
王振说怕大军践踏庄稼,只是给了明英宗一个台阶。结果也显而易见了,一个是军事才华不低且多次参与战事的外族太师,一个是一腔热血却没有多少军事才华,且抱着侥幸心理没有上过战场的国君,战败是必然的,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败得那么惨。
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损失远不止君主被俘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明朝文臣武将的战死以及精锐部队的损耗,这些损耗几乎将明朝打折了,根基被毁掉了一半,也让明朝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媲美开元盛世的大治之世。
明军行进到雷家站的时候,瓦剌的军队赶了上来。史书上记载的,围攻明军的是三万瓦剌军,但这个数字可信度并不高。
也先是分四路攻击明朝边疆的,而当时瓦剌如果倾全国之兵,人数足以达到二十万,四路大军,每一路应当有两三万军队才合适,但攻击明英宗的并不是某一路大军,而是也先收拢军队后做的一次攻击,军队至少在十万以上。
而从军事角度也可以推测出来,20万大军,让三万军队去围攻,是根本不现实的,哪怕骑兵战力强大,但别忘了,20万大军是明朝护卫京师的军队,是普通军队中的精锐,这个时期明朝可还没有腐败。
其次随行的还有三大营,三万瓦剌军,明军完全可以应付,甚至可以直接吃掉,唯有十万以上的军队才是合理的。
刚得到瓦剌的消息的时候,明英宗是兴奋的,可是之后就得到消息,恭顺侯吴克忠和吴克勤和三万将士全部战死。
这个消息给了明英宗当头一棒,随后明英宗派出了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带四万大军迎战,结果在鹞儿岭被伏四万大军再次全军覆没。
而这个时候,明英宗做了一个最错误的选择,就是驻扎在了土木堡。当时的土木堡其实就是一个高低,并不算什么坚固的堡垒。
明军先后损失7万大军后,这时期的兵力应该和瓦剌差不多了,瓦剌战力本来就强,明英宗选择固守,是不明智的,而是应该向宣府靠拢,然后在宣府固守待援,宣府是北边重镇,原本的守军加上明英宗麾下的将士,守一个宣府绰绰有余,中途哪怕会遭到瓦剌袭杀,十几万大军,只要约束好,未必不能抵达宣府。
明英宗选择驻扎土木堡,结果成为了孤军,宣府的兵力不足,出不来,而且出了宣府,很可能会被瓦剌乘机打埋伏或者直接吃掉。
明朝援军一时赶不到,能够赶到的却杯水车薪,土木堡完全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固守土木堡,就是坐着等死,而且土木堡还没有水源。
明军将士最后虽然殊死作战,但缺水成为了大问题,最后也先假意和谈,让明军放松了警惕,在明军松懈之际,发动攻击,明军20万精锐损失殆尽。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有三,一是二十万军队,以及三大营,这些可以说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了。
其次是文臣武将,先后战死的吴克忠、吴克勤,还有随后的朱勇、薛绶,以及后续战死的将领,还有跟随明英宗出征的张辅、王佐等人,其三就是明英宗,他被瓦剌俘虏,让国家直接陷入了动荡。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抽了明朝半管血,对明朝整个朝代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乃至于明朝始终没有迎来一个真正的盛世。
……
自古伴君如伴虎,英雄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无可厚非,但是功高盖主者又有几人能有个好下场?岳飞忠良,被奸人所害。杨修聪明,反被杀死。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的勇士,又有几人可以独善其身?秦琼也是一位英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李世民登基后,他一病十二年,也许是明智的“生病”吧。
秦琼在《隋唐英雄传》中的英雄荧幕形象被世人津津乐道,他的勇敢善战,甚至是英俊帅气都被万千少女追捧为男神。历史上的秦琼实际遭遇却并非一路风光。
再者,即使是遭遇了失败,20万军队,护送明英宗突围也做不到吗?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和两方高层的决策脱不开关系,谁也不能否认,瓦剌也先的军事才华要比明英宗高出不少。
明英宗抵达大同之前,就已经发现了也先选择了退军,也先退军是慑于明英宗御驾亲征吗?当然不是,而是为了寻找机会。
明朝虽然在朱元璋和朱棣的带领下,一直压着外族打,但并不是多么安稳的朝代,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外族的威胁,比起宋朝还要动荡一些,宋朝时期,和周边几个国家打了不少仗,但谁也奈何不了谁,所以宋朝很长时间是不怎么担心外族攻破都城的。
再一个,明英宗御驾亲征,这就将危险提高了好几个层次,哪怕身边也20万大军,也要防备外族袭击。
起先大臣们规劝明英宗,但年少气盛的明英宗自然听不进去,可是到了大同,看到了战斗的场景,加上瓦剌行踪可疑,明英宗自然也有点儿怕了,选择听从大臣们的建议,班师回朝,可是这个时候,他却又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心存侥幸。
从明军回军的路线就可以看出来,明军先是往蔚州走了四十里,然后又转道走向了宣府,蔚州靠近中原腹地,宣府在边界,如果瓦剌要进行袭击,宣府是首要袭击的目标。
在史书中,明军改道的原因都归结到了王振身上,是王振想要带着明英宗衣锦还乡,说走蔚州会践踏庄稼,所以改道走了宣府。
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八月初了,该收割的庄稼都收割了差不多了,而且大军行进,难道就一定会践踏庄稼吗?明显说不过去,唯一比较可靠的说法就是,明英宗不甘心,想要捞点功绩,不想灰溜溜地班师回朝。
这样的说法比王振的那个说法更能站住脚,明英宗带着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来了,结果瓦剌军都没有见到,就灰溜溜地回去,一位年少气盛的君王怎么可能忍受。
王振说怕大军践踏庄稼,只是给了明英宗一个台阶。结果也显而易见了,一个是军事才华不低且多次参与战事的外族太师,一个是一腔热血却没有多少军事才华,且抱着侥幸心理没有上过战场的国君,战败是必然的,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败得那么惨。
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损失远不止君主被俘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明朝文臣武将的战死以及精锐部队的损耗,这些损耗几乎将明朝打折了,根基被毁掉了一半,也让明朝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可以媲美开元盛世的大治之世。
明军行进到雷家站的时候,瓦剌的军队赶了上来。史书上记载的,围攻明军的是三万瓦剌军,但这个数字可信度并不高。
也先是分四路攻击明朝边疆的,而当时瓦剌如果倾全国之兵,人数足以达到二十万,四路大军,每一路应当有两三万军队才合适,但攻击明英宗的并不是某一路大军,而是也先收拢军队后做的一次攻击,军队至少在十万以上。
而从军事角度也可以推测出来,20万大军,让三万军队去围攻,是根本不现实的,哪怕骑兵战力强大,但别忘了,20万大军是明朝护卫京师的军队,是普通军队中的精锐,这个时期明朝可还没有腐败。
其次随行的还有三大营,三万瓦剌军,明军完全可以应付,甚至可以直接吃掉,唯有十万以上的军队才是合理的。
刚得到瓦剌的消息的时候,明英宗是兴奋的,可是之后就得到消息,恭顺侯吴克忠和吴克勤和三万将士全部战死。
这个消息给了明英宗当头一棒,随后明英宗派出了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带四万大军迎战,结果在鹞儿岭被伏四万大军再次全军覆没。
而这个时候,明英宗做了一个最错误的选择,就是驻扎在了土木堡。当时的土木堡其实就是一个高低,并不算什么坚固的堡垒。
明军先后损失7万大军后,这时期的兵力应该和瓦剌差不多了,瓦剌战力本来就强,明英宗选择固守,是不明智的,而是应该向宣府靠拢,然后在宣府固守待援,宣府是北边重镇,原本的守军加上明英宗麾下的将士,守一个宣府绰绰有余,中途哪怕会遭到瓦剌袭杀,十几万大军,只要约束好,未必不能抵达宣府。
明英宗选择驻扎土木堡,结果成为了孤军,宣府的兵力不足,出不来,而且出了宣府,很可能会被瓦剌乘机打埋伏或者直接吃掉。
明朝援军一时赶不到,能够赶到的却杯水车薪,土木堡完全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固守土木堡,就是坐着等死,而且土木堡还没有水源。
明军将士最后虽然殊死作战,但缺水成为了大问题,最后也先假意和谈,让明军放松了警惕,在明军松懈之际,发动攻击,明军20万精锐损失殆尽。
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有三,一是二十万军队,以及三大营,这些可以说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了。
其次是文臣武将,先后战死的吴克忠、吴克勤,还有随后的朱勇、薛绶,以及后续战死的将领,还有跟随明英宗出征的张辅、王佐等人,其三就是明英宗,他被瓦剌俘虏,让国家直接陷入了动荡。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抽了明朝半管血,对明朝整个朝代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乃至于明朝始终没有迎来一个真正的盛世。
……
自古伴君如伴虎,英雄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无可厚非,但是功高盖主者又有几人能有个好下场?岳飞忠良,被奸人所害。杨修聪明,反被杀死。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的勇士,又有几人可以独善其身?秦琼也是一位英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李世民登基后,他一病十二年,也许是明智的“生病”吧。
秦琼在《隋唐英雄传》中的英雄荧幕形象被世人津津乐道,他的勇敢善战,甚至是英俊帅气都被万千少女追捧为男神。历史上的秦琼实际遭遇却并非一路风光。